李家洞游记
04:52
李家洞游记
陈永忠
几户人家,稀稀疏疏,随意散落在山里。看不到一个人,更无鸡犬之声。要不是还有几块庄稼生长在房前屋后,你差不多可以认为,那只是几间空屋而已。然而,这确实是个寨子,叫李家洞的寨子。
10岁以前,我曾经生活在与李家洞相邻的另一个寨子。放牛、割草、砍柴,走亲戚,我自认为走遍了周围的山山水水,直到离开,却没有到过李家洞。后来的若干年里,这个名字再也没有听人提起过,于是模糊到几乎忘记。一次回乡,偶然听说,李家洞要搞旅游。这个时候,我离别那片故土已经40年了。
从寨子往下走,大约有三四里的样子,水泥路就到了尽头。眼前是一片原始森林。林下是模糊难辨的土路,没走几步,空气湿润起来。原来这里就是溪流的活水源头。
泉水从林下石缝丝丝浸出,悄无声息。
这不起眼的泉水,它要流向哪里?我并不知道。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走进它就走进了一片清凉,走进了一片深幽。
曲曲曲折折的水流,散漫流淌,浸润着沙石,花草。一会儿潜伏隐身,一会儿又从泥沙里冒出来。
当再次汇聚成一股清流时,水量比先前又大了许多,清澈了许多。
这个时候,它离开出发地已经有好长一段距离了。
也许一开始,它是茫然的,不知路在何方。它觉得自己太弱小了,难以流经牵绊的藩篱,然而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在前方招引着它。于是它勇敢地跌进一处浅浅的石窠,晃了晃,舒展身姿,透明的裙缓缓铺展开来,成了一汪蓝色的水潭。几只水虫子在水波上划来划去,轻盈,欢快。
山泉也跟着快乐起来,它体会到了流动的愉悦。水潭自知挽留不住这些清澈的精灵,索性放手,任它在山涧尽情撒欢。
山泉像个贪玩的孩子。蹒跚着,不管不顾地向前奔跑,如果谁想叫它停一停,它根本不会听的;它只顾疯跑,撞上什么也不管。果然,它一头撞在巨人般的石头上,还没等石头反应过来,它柔柔的身段一闪,从缝隙里挤了过去。水草们又在前面,手牵着手,似乎有些得意,心想,看你往哪里跑?山泉嘻笑着,轻轻挠了挠对方的腰,水草们便乐得东倒西歪。
它跑了一会儿又踌躇不前,在那儿打着漩涡,或者故意在石头之间徘徊。它好像对什么都感到新奇。比如一缕阳光,被它抱在怀里,揉来揉去,碎了,散得一溪全是光亮;一片枯叶,被它追来追去,追得人家慌不择路,摔到下面的深潭里。
起先,水流很小,地势较为平坦,流水的脚步轻轻悄悄,水声单纯干净,衬托出山林的幽静。几经辗转迂回,不断有大大小小的泉水从山间浸出,渐渐汇聚成一支有模有样的队伍。于是,这林间小溪开始热闹起来。到了几处落差较大的悬崖,刚刚还淑静的溪水,手换着手,毫不犹豫地从崖上一跃而下,发出豪迈的吼声。这个时候,溪水变成了瀑布。只不过,这里的瀑布是灵秀的,清丽的。恰当的湿度和光照,崖壁上长满了青苔,绿荫荫,毛绒绒,像一匹绿毯子。远远望去,以绿毯子为背影的瀑布更显出白纱般的轻盈。
奔跑累了,溪水会安静地呆在一片深潭里。从高处看下去,由这些溪水凝固成的深潭,像一颗遗失在深山的翡翠,倒映着碧蓝的天空,两岸的树木,让人不忍触碰。
歇够了,从深潭的边沿寻着一个口子,继续赶路。
沿岸而行,清凉拂面。头上织满了树荫,偶尔漏下的光斑,湿润柔和。这些叫不出名字的树,有的修长伟岸,直插云霄;有的歪歪扭扭,横斜着身子。惹人喜爱的是那一丛一丛的绵竹。它们依着溪水,或三两竿垂于潭畔,微风吹过,水里映着摇动的竹影;或一大丛拥挤着守在溪流转角处,弯着腰,伸着头,等着溪水从脚下流过。
小径跟着溪流蜿蜒。一会儿逼仄回还,一会儿舒展开阔,使人行走的姿态和方向由不得选择。有时,溪水就在你身侧,你移动脚步,它仿佛忘记了流动。透明得一眼就能看穿溪底。容易让人产生错觉,那里面有水吗?这时,一只螃蟹从石头下面大摇大摆横行过来,等它爬到小洞穴前面,惊动了一群蛇花鱼四散开去……哦,这确实是一潭清亮得让人忽略其存在的溪水。有时,走着走着,脚下的小径就消失了,你涉水而过。不用脱鞋,不用绾裤管,任清凉的溪水漫过脚背,涨到膝盖……它与你亲密接触那一刹那,凉爽传遍了全身。刚到对岸,那条若隐若现的小径突然又出现了。
怪石兀立,峡谷沉陷,这奇幻的景致,一定是大自然的吻痕,水流的抚摸,造化而成。
沿岸的古树,树杆青苔斑驳,虬枝横斜,流动着苍老的时光。盘旋绵延的藤蔓,像神兽的触角,伏在岩上,爬在树上。它们在怪石与峭壁之间漩走,山谷荡漾着险峻的呼啸声。
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相对树和藤,石与崖的粗犷,溪畔、水中的花草,更显出柔和清丽。它们与这林中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溪水是匹配的。也只有这样的山谷和泉水才够能滋养它们特有的气质。我不能一一分辨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一种喜欢长在斑驳着青苔的石缝里,只要有那么一点点水流过,它就长得欢快精神,好像它就是为了听流水细细碎碎的声音;还有一种,像海带,长在深潭,它大概喜欢安静和透明。它的样子飘逸柔媚,你可以想象它是一位水仙子,衣着长裙畅游在水里。
李家洞的这片森林,这个峡谷,这条溪流,我怀疑是天宫里遗失一幅山水画,天然浑成。
作者简介
陈永忠,侗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七届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发表《民族文学》《广西文学》《西藏文学》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