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州,看韩愈,想宣城
在孟州,看韩愈,想宣城
黄志超
微信版第1003期
四月孟州,牡丹怒放。孟州,韩愈故里。在韩愈诞辰1251周年之际,应河南孟州市韩愈文化研究会的邀请,我们来到孟州学习韩愈文化。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去世后谥“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原孟州市政协主席、孟州市韩愈文化研究会会长杨丕祥陪同我们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园。韩园全称韩愈墓园,林木繁茂葱茏,牡丹花姹紫嫣红开遍,四处香飘。灿若云霞的牡丹花令我们心醉神迷。在绿树辉映花团锦簇之中,牌楼、神道、山门、飨堂、墓冢、碑廊、雕像、亭阁等浑然一体,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我们走过祠堂山门,向北,迎面是高大的韩愈塑像,发髻高挽,身披红衣,手握书卷,凝神远方,气韵非凡。
我和韩愈塑像对视良久。一个韩愈影响了一座城。孟州城有韩愈大街、韩愈小学、韩愈中学,有韩愈文学院、韩愈书画院,有韩愈研究所。这是孟州城的亮点。杨丕祥会长神情严肃地对我们说:“韩愈仕途生涯却一波三折,屡遭贬谪。第一次是因上疏论关中饥旱而获罪,被贬到阳山当县令;第二次是因“日与宦者为敌”被降职河南县令:第三次是因谏迎佛骨被贬任潮州刺史。每次被贬,韩愈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系百姓,努力工作,政绩斐然。”是的,韩愈不管位尊位卑,都能做到情系百姓福祉,奋发有为。
再往前行走,穿过清代所建飨堂,就是韩愈墓了。韩愈墓冢,高约十米余,墓底外围用石材砌筑保护。墓前有多通石碑,正中间一通上刻“唐韩文公墓”五个大字。我在韩愈墓冢前,点上了一炷香,虔诚的拜了三下。在心底心里默默地说:韩文公,您安好。您贬职之地,因您而崇文重教,文风鼎盛,英才辈出。您是一位伟大的先贤。您情系人民,凭自己的才能,运用手中的权力为百姓谋福利,百姓认可您,敬仰您,怀念您!
韩愈墓南边,有两株古柏,相传为唐代栽植,枝繁叶茂,是“孟州八景”之一。古柏下,有一件件重要碑记,包括“唐韩文公神道碑”“韩文公墓考碑”“重修韩文公飨堂碑”“唐柏双奇碑”等。徜徉在韩园里,我们看到了有许多题字,包括学术宗师任继愈所写斗方大字“韩文公祠”,有饶宗颐所题“泰山北斗”,还有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清水茂所题“文起八代之衰”等。
走进韩愈展览馆。一件件图文并茂的展板介绍着韩愈的生平事迹。其中之一写道:韩愈在潮州当刺史八个月,为潮州百姓办了四件功在千秋的大事:一是采取“明祭暗除”的办法,为老百姓解除鳄鱼之患;二是把自己的全部俸金捐献出来,建乡校,大举潮州读书之风;三是带领百姓治理水害,筑堤防洪,解除千年水患。四是采取“以佣抵债”的办法,释放大奴隶,被百姓视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韩愈令人景仰。“潮州百姓为纪念韩愈的功德,不仅建祠以祭,而且把恶溪改名为韩江,把将州东的笔架山改名为韩山。”杨丕祥会长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现在春意盎然,我却想起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离开长安时,正值寒冷季节,他在西京古道艰难地走着,只见秦岭云封雾锁,蓝关大雪塞途,他见到侄孙韩湘,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这是韩愈第三次下岭南。
思绪把我拉到韩愈另两次下岭南:韩愈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母亲在他2个月时病逝,三岁时父亲韩仲卿(武昌县令)又不幸去世。失去双亲的韩愈由兄长韩会抚养。韩愈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年岁稍长,参加科举,进士及第。几经宦海浮沉,他当了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
唐大历十二年(777),长兄韩会因“元载私党案”而受牵连,由起居舍人被贬为韶州刺史。
韶州离京都长安五千里。年仅10岁的韩愈随同兄嫂全家一路艰辛跋涉,经过西京古道,来到了韶州(今广东韶关市)。这是韩愈第一次下岭南。
779年,韩会因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临终前,拉着12岁的韩愈之手,情深意长地嘱咐道:“愈弟,你聪明好学,喜读孔孟之书,日记千言。往后要坚持下去,继承韩氏家风,为先人争光……”韩会一边说,一边让夫人把他珍藏家传的大诗人李白赠韩家《去思碑》拓片交给韩愈。并一再嘱咐道:“这是父亲留给我们兄弟的遗产,哥哥送给你当作礼物,长大后要学父亲那样成材立业,为民办好事。”韩会将家传李白《去思碑》传给弟弟韩愈,对韩愈后来奋发有为,文名显赫,政绩卓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贞元十九年(803),关中地区因旱失收,百姓苦不堪言。监察御史韩愈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请朝廷减免徭役赋税,触怒了唐德宗,被贬任连州阳山县令。这是韩愈第二次下岭南。
韩愈与被贬任临武县令的好友张曙结伴南下。抵临武后,张曙与韩愈话别。韩愈经过南天门秦汉古道到达连州,再由连州乘船沿湟水去阳山。路经同冠峡时,韩愈作了一首《次同冠峡》诗:今日是何朝,天晴物色饶。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泄乳交岩脉,悬流揭浪标。无心思岭北,猿鸟莫相撩。804年2月,韩愈终于来到了阳山任所。
唐代的阳山,是连州管辖的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县。初到阳山,韩愈就打了个寒战:“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可想而知,韩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何等的艰苦。素来勤政爱民的韩愈,为改变阳山的落后面貌,付出了较大的努力。
他在阳山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新唐书》所说的“有爱在民”:在阳山,韩愈勤政为民,传播中原文化,教民以诗书礼仪,易愚昧而文明,改狩猎而农耕,促进了阳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在阳山干了一年零两个月,但阳山人民深深地怀念他,把阳山改名为韩邑,牧民山改名贤令山,城河改名为韩水。其时韩愈多次游览连州,为州官王弘中所建的燕喜亭写下千古名篇《燕喜亭记》,赞颂连州“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燕喜”,语出《诗经·鲁颂》“鲁侯喜宴,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有歌颂国泰民安、祝福风调雨顺之意。韩愈取此二字命名亭子,托物寄意,既是给王弘中以慰勉,也是作者用以自勉。《燕喜亭记》写出了连州山水的灵性与精神,称赞被贬千里的王弘中踏遍千山万水却对山水不感餍足、情有独钟的豁达心态,褒扬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宽阔胸襟与“智以谋之,仁以居之”的躬行实践。文章熔描写、叙述、议论于一炉,景、事、理、情交融,是韩愈古今传颂的名篇之一。燕喜亭也因为韩愈而闻名天下,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亭之一。
韩愈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杰出的散文家,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贬任潮州刺史,是韩愈第三次下岭南。唐元和十四年(819),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上书唐宪宗,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传播,要求唐宪宗不要迎接和奉养佛骨,但幻想能成佛成仙的唐宪宗怒火大发,狂吼:“韩愈狂妄!”并下旨将韩愈处死。好在宰相裴度等人为韩愈求情,才免除韩愈死罪,改判他前往“落后蛮荒的瘴疠之地”潮州任刺史。
山高水长,云山阻隔。韩愈以51岁之身,第二次走在西京古道上。虽说自己保住了性命,但12岁的小女儿却死在驿道旁。经过韶州始兴时,韩愈回忆起40年前儿时曾到韶州的往事,吟出《过始兴江口感怀》诗: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目前百口还相逐,旧事无人可共论。韩愈到潮州后,尽职尽责,治理水灾,除掉了韩江上的鳄鱼灾害,还开启了潮州好学崇文之风,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给潮州后人以深远的影响。韩愈在潮州只工作了7个多月,但潮州人铭记他的功绩,把鳄溪改名为“韩江”,笔架山也改称为韩山。韩愈在阳山和潮州做官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两年,这两地的山水都跟着他改了姓。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人!
在韩文公祠墙壁上,挂着《韩愈诗文成语集锦》,“不平则鸣,飞黄腾达,同工异曲”等成语,出自韩愈诗文。《韩愈诗文成语集锦》给成语释义和注明出处。韩愈一生敏而好学,创造了“业精于勤”等300余个成语。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兼收并蓄、雷厉风行、力挽狂澜等。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韩愈13岁至19岁以及23岁时,是在安徽宣城度过的。宣城是韩愈成长、读书、成才之地,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宣城勤奋学习,饱读经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他日后取得显著政绩和伟大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韩愈作为一位世界文化名人,一生在政治、文学、思想上取得巨大成就,与抚养他带他到宣城避乱的嫂嫂郑氏的引导和教育分不开的。韩愈及韩氏家族在宣城生活和从政经历,给了宣城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历代宣城的五贤祠、十贤祠等都把韩愈列为祭祀对象。现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加强对韩愈文化的研究,打造韩愈文化品牌,正当其时。
(作者系连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连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连州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