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的发展和演变

​道教阴阳太极思想源于《周易》,阴阳太极图的出现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河图和洛书、太极图等各自发展并不断融合的结果。南宋学者开始把阴阳图和太极图结合起来,明代学者最终定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至今。缘于对阴阳太极图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道教接受了它并把它作为本教的重要标志。

图1 阴阳太极图

在我国,凡是有道观或者道教文化比较盛行的地方,人们经常看到一个重要标识——阴阳太极图,它要么绘制在道士的衣袍上,要么出现在道观里。不言而喻:阴阳太极图就是道教的标志与象征。细究起来,事实并非象今天这样,道教刚产生时并没有以阴阳太极图作为为标识,而太极、阴阳、八卦等思想原是属于儒家思想里的东西。那么,阴阳太极图怎么出现的?它又是如何成了道教的一个重要标志的呢?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阴阳太极图的思想来源于儒家经典《周易》,《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指宇宙处于浑沌的那个时期。孔颖达也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浑而为一。”意为:生生之易的太极,运转中生成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不断分化、组合,又产生了“四象”和“八卦”。其中“四象”,有人解释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八卦”,则是指构成宇宙的八种最主要的物质,即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八卦”的产生,意味着物质世界已经成型。于此,《周易·系辞上》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生之易的太极化生宇宙万物的生发模式,而对此宇宙生发模式的直观描绘,就是阴阳太极图产生的一个原因,这是儒家学说的宇宙生成论。这种用图式来描绘宇宙生成论的方法在汉以前是没有的,它是随着汉代象数易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汉代的象数易学以京房、孟喜为代表,着重从阴阳奇偶之数、九六之数、大衍及天地之数、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说《周易》经传文义,由于“易学象数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具有重整体和合、轻个体分析的整体性特征,重功能关系、轻形体结构的功能性特征,重感性形象、轻抽象本质的形象性特征”,学者们在占卜现象、解释现实世界时,更倾向于以形象的方式。这个特征也被宋代的易学家们所继承和发扬。

那么,阴阳太极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一般认为,它不是成于一时一地,而是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河图和洛书、太极图等各自发展并逐步融合的结果。周大明先生认为先天八卦图产生于上古时期,作为历法用途,托名伏羲;后天八卦图是周文王在羑里演《周易》,用先天八卦的形式阐解生命运动的规律而创立的;河图洛书产生于颛顼至尧舜期间,由黑白两种符号组成的数字图式;太极图则是由大禹根据黄河、洛河清浊二水交汇形成的漩涡现象有感而画的。这几个图式并存,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体系的“钢骨铁架”。这些图式在当时都曾经出现过,只不过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而轶失了。

图2  伏羲八卦方位图

图3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这些图式的再次出现,据史书记载是在宋代,精通易学的邵雍是贡献较大的一个。《宋史·朱震传》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邵雍在汉代象数学派的基础上,把陈抟的易学理论和道教思想,与易理相结合,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先天象数学派,他的主要易学理论是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由太极生出数、象和器。“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于神也。”其主要著作是《皇极经世书》,其中《观物内篇》主要讲的是易理,《观物外篇》主要侧重于象数。邵雍依先天图衍绎出许多幅卦图,具体为多少幅,众说不一。南宋张行成认为有十四幅,他说:“先生(指邵雍)之书,尽寓乎十四图。”朱熹在《周易本义》列出了邵雍所描绘的卦图有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方位图等主要图式。其中,与阴阳太极图有直接关系的是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图2、图3)。朱熹《周易本义》所录邵雍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实际已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阴阳太极图的基本框架。伏羲八卦方位图是邵雍依据《易经·说卦传》的“天地定位”而进行的创造,他在《观物外篇》解释说:“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错也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数往则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知来则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来生之卦也,故曰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则对阴阳动静、消长进行说明。“此图圆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其阳在北,其阴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在这里,如果用白色表示阳,用黑色表示阴,配上伏羲八卦方位,则阴阳鱼太极图的基木框架己经成形。但是,图2 与图1相比,缺少的就是中间的阴阳鱼,图3 虽有太极的圆形形状,但中间不是阴阳鱼,且外圈是六十四卦。阴阳鱼代表阴与阳,它是由太极产生,也就是说,太极图与八卦图在北宋时代还没有结合起来,并且时人解释《易经》图式的一些著作也没有出现把太极阴阳与八卦图相结合的现象。

图4 易先天图

南宋时期的易学家张行成在他的《翼玄》中有一个阴阳鱼与六十四卦合图,叫“易先天图”(见图4),这是在我国现存史料中发现的最早的一个太极阴阳卦图,但它的外圈不是“八卦”,而是“六十四卦”。这种情形说明当时的学者已经开始把太极图与卦图相结合,来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先天圆图中间加上了“阴阳鱼”图形,“阴阳鱼”形正是对六十四卦方位圆图的形象解释,“太极包含万象,以为有而未见,以为无而固存……天地之象已具乎浑沦之中,太极之全体也”;“因图右行者,六变未有一之卦也;左行者,五变已有一之卦也”;“先天图自一阴一阳六变备至于三十二,是为地之一柔一刚,复姤代乾坤以为父母,刚柔承阴阳以成变化,而天下之能事毕矣”。以阴阳爻的变化解释六十四卦圆图的排列,而“阴阳鱼”图形恰好准确而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卦爻变化。其实,这种图式之间的结合不只表现在太极与卦图,卦图与河图、洛图之间也出现结合,如宋代的胡方平在他的《易学启蒙通释》中就著录了“先天八卦合洛书图”、“后天八卦合洛书图”,宋代丁易东的《大衍索隐》中有“先天图合大衍数五十用四十九图”等。

图5 天地自然河图

宋代张行成的这一先天太极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延延续到明代初年。明代一反过去视此为“无用之物”的习惯,开始真正关注这类图。经过宋人的不断整合,阴阳太极图到了明代才真正成熟了,明代的赵撝谦在《六书本义》中载有一幅阴阳鱼太极图,这幅阴阳鱼太极图当时并不叫“太极图”,而是被称为“天地自然河图”(图5)。从外形上看,赵撝谦的图与张行成的图有一些不同:赵图外圈为先天八卦,张图外圈为先天六十四卦;赵图“鱼头”棱角分明,“鱼眼’为偏长的泪痕状;张图“鱼头”线条柔和,“鱼眼”为圆形。到了明末,章潢作《图书编》,其中阴阳鱼太极图居各图之首,又被称为“古太极图”(图6)。赵仲全作《道学正宗》,书中载有此“古太极图”,与赵撝谦图比较,在“阴阳鱼”上加了四条线、划分为八个区域。从章潢、赵仲全称此图为“古太极图”后,对这张图的称谓才开始统—,最终定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至今。后人对此图再稍加润色,最后形成了今天的阴阳太极图。

阴阳太极图何以为道教所重视而成为它的标志呢?在这里,我们无法考证是何人何时何地把阴阳太极图定为道教的信物,而且也没必要去追寻,我们应该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认识,从文化背景上去把握。道教之所以接受它并把它作为了教会的标志,主要的是对阴阳太极图有着思想和心理上的认同感。首先,“太极”、“阴阳”等概念,不仅仅是儒家所拥有,而道教的经典中也存在,如《庄子·大宗师》说:“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等。也就是说,道教与儒家在天地宇宙生成观上有一致的地方,而阴阳太极图就能反映出这种思想,即使是儒家的东西也会为道教所接受。其次,由于《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教在阐发自己的教理、信仰及修炼方法时,也援引《周易》的义理。道教研《易》习惯于用图式来直观地凸现其中所包含的义理。有专家认为,阴阳太极图就被用来直观描绘、解释《周易参同契》中的内丹修炼思想。阴阳太极图既能够体现道教中的某些思想和教义等内容,自然就能用来作为本教的标志。第三,从学理上讲,阴阳鱼太极图还正确地表达了太极与阴阳、八卦的关系。太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物,太极即是阴阳、即是四象、即是八卦,八卦虽各各不同,但却为太极所统摄。引申开来,万物各不同,但却都可以归到太极中来。如以太极喻“道”,则万物一道。道教以阴阳太极图作为自己的标志也取了这层涵义。第四,阴阳太极图的产生与一位道教中重要人物——陈抟老祖有密切关系。陈抟是五代北宋时期的有影响道教学者,在宋人的著作中,基本上是认为“先天图”是从五代宋初陈抟那里传下来的,最有名的是朱震的论述:“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宋以后的一些儒家、道教等学者也都认为确有其事。经这位有重大影响的道教人物之手传承下来的“先天图”,虽经后人改造,但也很容易为道教所接受。

图6 古太极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