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六年,登州府福山县一艘商船被风吹到了朝鲜半岛

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十二月初,寒冬时节,西风凛冽。在李氏朝鲜王国西海岸的忠清道洪州(现在韩国忠清南道洪城郡一带)地界,有人发现:海面上漂来了一艘“异样船”。
所谓“异样船”,就是未经正常“入关”手续而至的异国船只。在那个年代,日本的德川幕府早已闭关锁国,明代曾困扰东北亚沿海的“倭患”已经平息。但看到突来的异国船只,当地人仍不敢大意。很快,这一消息就汇报到了忠清道水军虞侯金守基那里。
金守基闻讯之后带人前去巡视,发现船上一行人是清国(时为李氏朝鲜的宗主国)常见的辫发打扮。双方虽然言语不通,但可以用汉字交流。金守基就在纸上列下问题,让对方作答。
一番笔谈之后,金守基终于大概明白了:船上领头之人名叫安永和,是大清国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的船户,持有福山知县签发的票据。票据上面记载了船户姓名、出船人数以及开据的时间,还盖上了若干朱印。
据安永和讲述,他们一行人在当年的三月份从福山县芝罘口以空船出海,向北面的奉天省(注:奉天虽然在清末才在正式建省,但之前已是将军辖区,等级与省大致相同,因此民间早已有奉天省的称呼)航行。到了奉天之后,他们在当地采购了一大批粮食,有山稻米、糖米、粟米、耳牟米、木麦等。忙活了大半年之后,当年的十一月下旬,这艘商船从辽东半岛的金州出发,踏上了返程。
相比于来时的空旷,回去的途中,船上就热闹了很多:除了货舱里装满了粮食之外,客舱当中也多了不少人——有四名从奉天返回山东的客人随船而行,其中还有一位姑娘。
古代有“女人不登船”的讲究,但特殊情况除外,而这艘船上的姑娘就是特殊情况。此前,家里已给她定了一门亲事,婆家就在登州府福山县。论辈分的话,她又是安永和的表侄女。因为有这层亲戚关系,女方家里就派姑娘的同胞兄长来“送客”,一起搭着安永和的船回乡成婚。
而船上另几个新增的乘客,也都是在奉天打拼的登州老乡,有的是福山人,有的是宁海人。按照当时的规定,他们属于回原籍地,不需要在票据上单独注明。
不管是经商、结亲还是返乡,船上人在出发时的心情应该都不错。可惜在途中,一场大风让他们转喜为忧。
这场大风自西吹来,吹坏了船锚和船头的那根桅杆,使得这艘商船无法停泊避风,逐渐偏离了航线,不断向东漂去。所幸船上的粮食储备充足,船舵和主桅杆还可以操作,他们漂流了多日,等到风浪平息之后,驾驶船只寻找最近的陆地靠岸,没想到就来到了朝鲜半岛的西海岸。
回想起这番经历,安永和心有余悸,他认为是因为神明的庇佑才得以平安靠岸。而金守基在船上也的确看到了中间挂着一幅“神像”。
了解到了事情的大概经过之后,金守基查看了对方的票据。虽然由于遭到了海水的浸渍,票据上的部分文字和朱印已经有些模糊。但毕竟是上国官方开具的凭证,金守基之前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了下来,接下来就是例行公事,查验船上的物资,清点人数,登记各自的姓名。
经统计,这艘船的物品有:
长十五把,广四把, 皆用铁钉。第二间撑铁鼎二座,第三间別加塗灰, 造水仓盛水,前帆竹十一把。……板屋中有书帙禶裹, 而《羅經解定》四卷, 《英華集》一卷, 《入泮彀》一卷, 《金函玉冊》一卷, 《嫁娶書》一卷, 《十二月花甲全書》一卷, 《鼓吹風雅》一卷, 《精選修造吉日》一卷, 《會試元魁卷》一卷, 《澄懷園課稿》第一冊一卷, 《泮彀英今學必讀》一卷, 《聖諭文修》一卷, 《衍釋萬言敎化天下》一卷。
人员有:
船户安永和。況工安复, 樑手共十五名,以上使船人十六名, 随船行客四名。
统计完毕之后,金守基询问对方如何打算。安永和回答说:如果走水路返回,需要借助东风,只能等到来年的春天。他愿意等待,但船上其他人都焦急返回,打算从陆路从凤城先回奉天。
安永和一行虽然只是民间身份,但毕竟属于上国来人,金守基不敢擅自决策。他在公文之中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明,上报给忠清道水军节度使金明遇。金明遇也不敢做主,将此事奏报给了国王。时任国王为朝鲜正宗(大韩帝国建立后,改庙号为正祖)李祘(suan),他下令:“依其愿, 旱路还送凤城。”(注:丹东之凤城)
古代讲究宗藩名义,此事对李氏朝鲜来说,因为涉及上邦,关系较大,故在史书《李朝实录》当中就有详细记载。而对于清朝来说,只是普通商船的漂流而已,暂时没有看到对同一事件的史籍记录。
这一事件除了本身的漂流经历比较奇异之外,从中还能管窥一些当时胶东人的生活状况。比如:芝罘口的商船多、登州府闯关东的人多、辽东和胶东的走动比较多等等。而安姓是芝罘岛的大姓,不知《安氏族谱》当中,是否有“安永和”之人,他的事迹是否也在家族中传了下来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