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65):虽无整器高大上 残片留存真模样

到代古玉的残存是学习古玉的真标本。

一块残件,古色古香特征满满(图1):

图1

形而下处辨迹痕、形而上方赏神韵。这虽然是一小块残存,却是神韵毕现。神在何方?透、润、沁均到,皮壳古朴沧桑、老熟毕现。

古味是赏出来的,赏在心静。

残玉件的边缘已如果冻——透,反光的部位如油渗——润(图2):

图2

但即见透与润,都不能简单定为古,因为新出的水透料也有见“透”,此透却非彼透;人为油护也自然可“润”,此润却非彼润。

透、润如何分老与新?古之透与老之润含有历史的沧桑,是千百年水土墓气浸润的结果,自然有其沧桑特征,这个特征就是伴生的——沁、蚀。

残件带有满满的土沁黄、一小块铁沁红,沁的边缘参差不齐、沁的入色深浅不一且层次过渡(图3),这是沁入肌理,自然之沁。

图3

如果将沁色切取一块,犹如深邃的苍穹飘过淡淡的云翳,深不可测而又美不胜收,就是一幅自然的风景画(图4),浑然天成。

图4

果冻的透、油浸的润加之自然的沁,就是老熟的皮壳特征,就是“神韵”之所在,就是天然的艺术品,就是古玉之价值所在。

神韵毕现的古玉,残而不残,细仔玩味,能够品味出其沧桑之感,甚至能品出其残缺的美,与古摩交,韵味无穷。

如果辨真识仿,体味到其中的神韵就已经足够了;但是如果摩古识玉,则还要揣摩其形、纹、工等形而下的系列特征。

残件,就暂且不论其形了。虽然残件一块,却能够反映古玉诸多的工艺、纹饰特征。

这是一件双面雕谷纹玉饰。谷纹盛行于战国中晚期,是从运谷相杂纹中独而出的纹饰题材,因为形似谷粒发芽而得名。谷纹可分为浮雕谷纹和线刻谷纹两大类,大多以整齐的形态装饰器面。本件为浮雕谷纹了。

浮雕谷纹的制作工序大约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以砣具雕琢三对平行线定位,其次在六角形周边减地成圆形凸粒,最后将圆形凸粒雕琢成圆卷状的谷纹。

这是一件双面雕谷纹,从侧面观察谷纹的地子是高低不平的(图5),如果出现谷纹地子过于平整,则可能就难符合古砣的工艺特征了(图6)。

图5

图6

从工艺诉求上来讲,一般应该先将凸粒尽量雕琢成半圆形,客观上难以达到。这件侧面显示谷粒更接近于圆锥形(图7),凸锥的大小、高低不一,这样的凸锥是古手工艺的特征所在。如果凸锥是标准的、或者接近标准的半圆(球)形,则可能就难符合古砣的工艺特征了(图6)。

图7

另外从裂隙痕迹状态看,这是一块陈旧的裂隙(图8),曾经在土埋墓藏中经历怎样的沧桑故事,只有天知道了。

图8

如果上手观察,还应伴生的风化、橘皮、腐蚀等相应特征,在此不一而足。

残件是学习到代古玉的真标本,通过到代真古的残件学习,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悟性提高。但也不是见残就真噢(图9),残件本身都需要辨识真伪的。

图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