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然烟卷觉新凉”

鲁迅生活有嗜好而少娱乐。鲁迅是绍兴人,酒是能喝的,看他刚到上海两个月的日记,1927年10月23日和11月9日均曾“大醉”。“醉”到什么程度?许广平曾经的印象是:“其实他并不至于像刘伶一样,如果有职务要做,他第一个守时刻,绝不多饮的。”“但是在不高兴的时候,也会放任多饮些,例如在厦门大学,看到办教育的当局对资本家捧场,甚至认出钱办学校人好像是父亲,教职员就像儿子的怪论,真使他气愤难平,当场给予打击,同时也豪饮起来,大约有些醉了,回到寝室,靠在躺椅,抽着烟睡熟了,醒转来觉得热烘烘的,一看眼前一团火,身上腹部的棉袍被香烟头引着了,熄灭之后,烧了七八寸直径的一大块。”而到上海后的两次“大醉”,显然不是气愤,而是高兴。

由厦门的“火灾”,我们想到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吸烟。鲁迅的烟瘾是有名的,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抽五十支烟,而且经常抽比较廉价的香烟。在北京和章士钊斗争时生病了,医生说“如果吸烟,服药是没有效力的”。在许广平等学生的“监督”下,一度有所节制,但病情好转,又依然故我。

1928年6月6日鲁迅给章廷谦的信中说:“酒是早不喝了,烟仍旧,每天三十至四十支。”鲁迅1927年11月9日“夜食蟹饮酒,大醉”,12月31日“晚李小峰及其夫人招饮于中有天……饮后大醉,回寓呕吐”。我查阅了此后三年鲁迅日记,再无“大醉”的记载。看来“酒是早不喝了”大致属实,但非滴酒不沾,这是有“证据”的:1929年9月17日“中秋也,午及夜皆添肴饮酒”;1930年12月13日“三弟来,留之饮郁金香酒”。所谓“不喝”只是不再“大醉”而已。鲁迅交游极广,几乎每天都有客人来往,邀饭、招饮是常事,日记中未提鲁迅是否饮酒,推想起来,不喝酒几无可能,但只是小酌而不豪饮。

鲁迅吸烟的历史悠久。他从1912年5月5日开始写日记,1913年6月21日即有买烟记载:“往润昌公司买毛毯、烟卷等七元八角。”鲁迅的戒烟史也不短,但他甚为抵制。1925年11月8日致许钦文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医生禁喝酒,那倒没有什么;禁劳作,但还只得做一点;禁吸烟,则苦极矣,我觉得如此,倒还不如生病。”所以每天仍吸烟三四十支,因此后患严重,许广平也为自己的监护不力而自责不已。

为什么不愿戒烟?鲁迅《秋夜偶成》(1934年)诗曰:“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处于“风雨如晦”的暗黑岁月,“鸡鸣不已”似见晨星,则“起然烟卷觉新凉”,此乃鲁迅人生一乐!

饮酒、抽烟之外,当然还喝茶。鲁迅在北京时喝带苦味的浓茶,到了上海,改喝清茶。许广平说,“等到新鲜的茶来了,恰到好处的时候,他一面称赞,一面就劝我也饮一杯,因此我也学会吃浓茶了。”

鲁迅不打牌不下棋,不唱歌不跳舞,他仅有的娱乐,就是看电影,这个兴趣是到上海后养成的。许广平说:“初到上海的时候,看到别人的匆匆忙忙赶去看电影,有时候恰巧鲁迅先生去访问不遇怅然而返的时候,他往往会含着迷惘不解的疑问说出一句话:‘为什么这样喜欢去看电影呢?’”这个疑问即使有过,那也存在不久。抵沪第四天,“饭毕同观影戏于百星戏院”。那时候,上海口语称电影为“影戏”。此后,在1927年10月份内,鲁迅看了五场电影。有人统计,鲁迅在大陆新村居住的三年半,与许广平共同观看了95场电影。今日影迷也不过如此吧!

鲁迅看电影有两个特点。一,尽量去“花楼”(大概就是现在说的“包厢”);二,来去尽量坐出租汽车。理由是相同的,为了避开各种不怀好意的人。鲁迅在半租界毕竟处于半地下的生活,不得不处处防范。

鲁迅看过哪些影片?许广平1939年写的回忆文章告诉我们:“他(鲁迅)选择片子并不苛刻,是多少带着到实地参观的情绪去的,譬如北极爱斯基摩的实生活映演,非洲内陆情形的片子等,是当作看风土记的心情去的,因为自己总不见得会到那些地方去。侦探片子如陈查礼的探案,也几乎每映必去,那是因为这一位主角的模拟中国人颇有酷肖之处,而材料的穿插也还不讨厌之故。历史的片子,可以和各国史实相印证,还可以看到那一时代活的社会相,也是喜欢去看的。击剑之类的片子,如《三剑客》等,偶然也去看,但并不十分追求……有时一些儿童片是为了带海婴而去看的,结果他看了也蛮高兴,他是随时都保存着天真的童心的……最后看的一次《复仇艳遇》,是在他逝世的前十天去看的,最令他快意,遇到朋友就介绍,是永不能忘怀的一次,也是他最大的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了。”

就在鲁迅入住大陆新村9号的同时,茅盾化名沈明甫也迁至大陆新村3弄9号(现在的29号),与鲁迅做了两年邻居,一起编选了现代短篇小说集《草鞋脚》,创办了《译文》杂志,还同时为《申报·自由谈》写了大量文章。这里讲一段关于看电影的趣事。鲁迅有时会约朋友一起看电影,多的时候有七八个人。有一回,鲁迅向茅盾要求借他的儿子一下,茅盾莫名其妙地答应了,之后说明是请他儿子看电影。因为他的儿子这一阵每天发热休养在家,鲁迅同情他儿子养病沉闷,特别约他出去,而且一路还不放心地搀着他,弄得这十二岁的男孩很窘,回去对他的母亲诉说他的疑惑,他天天都自己上学,怎么还要搀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