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神逻辑
宋朝初年的宰相范质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其人其事,知道的并不多,但是他在历史上却算得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范质生逢五代乱世,梁唐晋汉周,五代当中,他在四代里边都当过官,进入后周的时候,范质早已是几朝元老,后来周世宗病危,范质便是一位托孤大臣。
乱世就是乱世,在周世宗咽气不久,小娃娃恭帝即位,随即便发生了一件众所周知的大事:后周武官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此改朝换代,中国历史进入了北宋时期。
范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一时还没有缓过神来,可他既然已经历仕几朝,看看老天爷又变心思了,便也不在乎继续为这个新建立的宋朝效力,于是,范元老又做了赵家的宰相。
范质此番为相,来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变化,历朝历代,大臣跟皇帝议事,都是坐着讲话。汉文帝宣室访贾谊,他们是坐而论道,说到称心如意的时候,汉文帝还俯首帖耳探着脑袋前听。一直到五代十国,大臣在皇帝面前都还是有个座位的。
但范质这时候可能觉得赵匡胤太伟大了,自己太渺小了,对坐议事实在说不过去,坚辞不坐,皇帝就顺水推舟把宰相的座位给撤了,再有事就站着说话。范质这一改规矩,赵匡胤也欣然接受,从此之后直到清朝,被范质改变的这个传统再也没有恢复回去。
范质活着的时候立起来一座里程碑,在死后又立起了一座里程碑。宋太祖看范质死了,感叹他辛辛苦苦操劳了这么多年,再看他家无余财,不炒房地产,也不以权谋私在企业里占干股。大拇指指一挑:“这才是真宰相啊!”
赵匡胤是夺天下的皇帝,他弟弟赵光义是守天下的皇帝,坐稳江山后,他说:“宰辅当中若论守规矩、慎名节、重操守,没人能比得过范质。范质这人哪儿都好,但是,可惜了一点,他欠周世宗一死啊!”
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宋太宗这就叫得了便宜卖乖,但凡开国初期的皇帝们都是这样,打天下的时候是一个逻辑,坐江山的时候又是一个逻辑,打天下的时候是一个天命,坐江山的时候又是一个天命。
依着国人一阔就变脸的处世原则,我都当皇上了,哪里还管你那么多?打天下的时候,咱是一个说法,只要肯帮我砍人,忠不忠的没所谓,于是就对百姓各种画饼许愿。
一旦坐稳了江山,马上又是另一种说法,你们大臣必须对老子死忠死诚,不许有二心,你们百姓们最好把当初的许诺都给老子忘掉,谁要敢旧事重提谁就是犯忌讳,没你们好果子吃。
想那范质,到底是周世宗的托孤之臣,从这一点上来说,范质也确实有点儿对周世宗不住。凡这个问题一经宋太宗的渲染,就成了:皇恩浩荡,臣子应当肝脑涂地,以死相报了。
这个逻辑进一步会演变成:不管朝廷对你怎么样,只要你生在这个皇朝,那么,这个皇朝就对你有恩,你就应该对皇上绝对忠诚。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如果这个皇朝被篡夺了,你就应该为它殉节,跳水、上吊、刀子、砒霜任选,无论如何你都不能活着,因为你欠老皇帝一条命。
这个皇朝养育了你,所以,你自然也就欠这个皇朝一条命。神逻辑之下,不知道哪个王八蛋把君臣比喻成父子?这玩笑开的,臣子对皇帝要绝对的忠诚!可皇帝对臣子就没那么客气了。朱元璋一登基,就开始诛杀大臣,你见过他干掉自己的儿子了吗?
问题是,这种神奇逻辑还真的管用,文天祥、史可法们就不必说了,发展到现代,神逻辑也与时俱进,换汤不换药,你肯定听过很多,比如:“没有大哥,哪有二姐”,“大姐的利益高于二哥”,“不惜牺牲所有嫂嫂,也要跟隔壁老王战斗到底”……等等。
这些都是这种古代神逻辑的变种,只不过是把皇上换成了大哥二哥麻子哥。一代又一代,满脑袋都是浆糊,总也绕不出去,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