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看的《金匮》泽泻汤应用指南

导言:今天学习刘渡舟先生运用泽泻汤的经验。

泽泻汤一方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这个方子以治疗心下有支饮,头目苦于冒眩为其特长。

1

“支饮”为四饮中的一种,顾名思义,它好像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邻于心下,而偏结不散,故名曰支饮。
支饮的治法很多,就泽泻汤证言,是支饮之邪上犯头目,故出现冒眩的症状。冒,指头如物冒,昏冒而神不清;眩,指目眩而见黑花缭绕。
除此之外,“支饮”本身也有独立的证候。据《金匮要略》记载:“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是支饮的证候。
由此可见,辨认泽泻汤证时,应抓住两方面的证候:一先抓住支饮本身的证候,二又应抓住泽泻汤的“苦冒眩”的证候,然后才能确定用泽泻汤的治疗。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的支饮主证,在临床不一定同时出现,这时,只凭一个“苦冒眩”证而肯定泽泻汤的治疗范围,就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对于泽泻汤证的发病规律,就有一个重新观察和加以补充的问题。
兹不揣肤浅,爰以临床所见,叙述如下,其中错误之处,敬请指教。

2

泽泻汤证的“苦冒眩”,言其头目冒眩之苦,有莫可言状之意。它异于普通的头目眩晕症状。
另外,这种冒眩的脉象,则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见。这是因为弦脉主饮,而沉脉主水,方与水饮病机相适应。
至于它的色诊,或见黧黑,或呈青黯,或色黄而晦暗黯,因人而异,不能一致。
例如单纯水饮而不兼它因的,则见黧黑之色,因黑为水色,合与证情而然;若支饮而挟有肝气,则色青而黯,因青为肝色,而黯则为饮;若黄晦不明,则反映了饮夹脾湿,以困阳气,因脾之色黄,故知有湿。
应当指出的,舌诊对临床的意义,也是不可不讲的。一般认为水饮病舌色必淡,因其寒也;苔多水滑,津液凝也;如果水湿合邪,则又出现白腻之苔,而且厚也。
故泽泻汤证应以上述的舌脉作为诊断依据。
然而,泽泻汤证的舌体,则是特别肥大而异于寻常。它质厚而宽,占满口腔而使人望之骇然。
以证推理,我认为可能由于心脾气虚,又加水饮为患,浸膈渍胃之所致。因心开窍于舌,脾脉散于舌本,今心脾气虚,水饮上渍,所以形成舌体肥大,是辨认心下支饮的一个有力根据。
此外,泽泻汤证,尚不止于冒眩一证,据笔者临床所见还有头痛、头重、耳鸣、鼻塞等证。

3

为了理论结合实践起见,兹举泽泻汤证治验三例,借以推广泽泻汤临床应用,以补充《金匮要略》记载之所缺,辑录如下。
一 
1967年在湖北潜江县,治一朱姓患者,男,50岁,因病退休在家,患病已两载,百般治疗无效。
其所患之病,为头目冒眩,终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雾之中。且两眼懒睁,两手发颤,不能握笔写字,颇以为苦。
切其脉弦而软,视其舌肥大异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
辨证:此证为泽泻汤的冒眩证。因心下有支饮,则心阳被遏,不能上煦于头,故见头冒目眩;正虚有饮,阳不充于筋脉,则两手发颤;阳气被遏,饮邪上冒,所以精神不振,懒于睁眼。至于舌大脉弦,无非是支饮之象。
治法:渗利饮邪,兼崇脾气。
处方:泽泻24克,白术12克。
方义:此方即泽泻汤。药仅两味,而功效甚捷。
清人林礼丰认为:“心者阳中之阳,头者诸阳之会。人之有阳气,犹天之有日也。天以日而光明,犹人之阳气会于头,而目能明视也。
夫心下有支饮,则饮邪上蒙于心,心阳被遏,不能上会于巅,故有头冒目眩之病……故主以泽泻汤。
盖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制水;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同气相求,领水饮之气以下走。然犹恐水气下而复上,故用白术之甘温,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犹治水者之必筑堤防也。”
他的话反映了泽泻汤证的病机和治疗的意义。
或问,此证为何不用苓桂术甘汤之温药以化饮?
盖泽泻汤乃单刀直入之法,务使饮去而阳气自达;若苓桂术甘汤,嫌其甘缓而恋湿,对舌体硕大而苔又白腻,则又实非所宜,此故仲景之所不取。
若服泽泻汤后,水湿之邪已减,而苓桂术甘之法,犹未可全废,而亦意在言外矣。
患者服药后的情况,说来亦颇耐人寻味。
他服第一煎,因未见任何反应,乃语其家属曰:此方药仅两味,吾早已虑其无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服后,覆杯未久,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漐漐汗出,以手拭汗而有黏感,此时身体变爽,如释重负,头清目亮,冒眩立减。
又服两剂,继续又出些小汗,其病从此而告愈。
二 
1973年曾治一黄姓妇,32岁。
患头痛兼发重,如同铁箍裹勒于头上,其病一年有余,而治疗无效。切其脉则沉缓无力,视其舌体则硕大异常,苔则白而且腻。
辨证:此证为水饮夹湿,上冒清阳,所谓“因于湿,首如裹”。
治法:渗利水湿,助脾化饮。
处方:泽泻18克,白术10克,天麻6克。
照此方共服四剂,一年之病,竟渐获愈。
魏某某,男,60岁,河南人。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处方:泽泻24克,白术10克。
此方服一剂而有效,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行水而收全功。
四 
或问:朱案服泽泻汤后,为何汗出,殊令费解。
答曰:此证为水湿之邪郁遏阳气而不得伸,今用泽泻汤药量大而力专,利水行饮,下走水道为捷,叶香岩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便一利,在水湿有路可去,而三焦阳气同时得达,故表里通畅出微汗使病得解。
总之,以上通过临床事实,不但证实了泽泻汤证的客观存在,而且也证明了该汤的效验确实。笔者抽暇写此短文,以提供临床治疗和教学的参考。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0)

相关推荐

  • 老中医用泽泻汤治疗头晕感冒脑积水等病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泽泻汤方证医案解析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第105篇原创文章 泽泻汤只有泽泻白术两味药,老中医用来治支饮之眩冒证,根本原因在于 ...

  • 刘渡舟治眩晕:泽泻汤

    朱xx,男,50岁.湖北潜江县人. 头目冒眩,终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雾之中.两眼懒睜,双手颤抖,不能握笔写字,迭经中西医治疗,病无起色,颇以为苦.视其舌肥大异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切其脉弦软.辨为&q ...

  • 刘渡舟​泽泻汤加减治疗冒眩、头痛、眩晕医案经验

    泽泻汤证的"苦冒眩",言其头目冒眩之苦,有莫可言状之意.它异于普通的头目眩晕症状.另外,这种冒眩的脉象则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见.这是因为弦脉主饮,而沉脉主水,方与水饮病机相适应.至 ...

  • 泽泻汤最全临床应用.不仅能治疗“冒眩”,还能治疗...

    华医世界 图*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老先生 刘渡舟老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的终身教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力畅仲景之学,对经方有着独到的认识. 刘老认为泽泻汤不仅仅治疗冒眩一证,还可以治疗头痛.头重.耳鸣 ...

  • 《张氏医通》崔氏八味丸(金匮作汤。名生料八味丸)

    治肾脏真阳不足.火不归原.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肉 干山药(微焙.各四两)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 白泽泻(去毛.各三两) 附子(童便浸煮.去皮脐.切) 肉桂(去粗皮.勿见火.各一两) 上八味.为末 ...

  • 看《金匮》教你用乌头母子治大病

    我们在学习<金匮要略>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含有附子.乌头的方剂后面常有"其知者如醉状"这类的描述. 这里的"知"是药物起效的标志吗?" 如醉 ...

  • 改良泽泻汤治疗顽固性眩晕泽泻汤出自《金匮...

    改良泽泻汤治疗顽固性眩晕 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主要由泽泻.白术两味药物组成,比例为泽泻五份白术二份,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冒,头目昏眩,舌苔白腻,脉弦滑.现代研究证实,泽泻汤对于 ...

  • 《金匮悬解》痰饮——大青龙,小青龙,木防己汤,五苓散,泽泻汤

    痰饮二十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1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自化汗,而外泄也(代谢),水寒土湿,不得化汗而外泄,则水浸肢节,身体疼重,此谓之溢饮,饮之流溢于四末也.本条病溢 ...

  • 刘渡舟:谈谈《金匮》的泽泻汤证

    谈谈<金匮>的泽泻汤证 泽泻汤一方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篇>.这个方子治疗心下有支饮,头目苦于冒眩为其特长."支饮"为四饮中的一种,顾名思义,它好像水之有派, ...

  • 『金匮验案』金匮名医验案:泽泻汤

    泽泻汤[方药]泽泻五两(15克) 白术二两(6克)[用法]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十 ...

  • 名医谈用方体会和诀窍--------谈谈《金匮》的泽泻汤证

    泽泻汤一方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篇>.这个方子治疗心下有支饮,头目苦于冒眩为其特长."支饮"为四饮中的一种,顾名思义,它好像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邻于心下,而偏结不散,故名 ...

  • 金匮名医验案:泽泻汤应用八则

    泽泻汤 [方药]泽泻五两(15克). 白术二两(6克)[用法]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

  •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泽泻汤的用药经验

    今天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这也是支饮,用木防己治吧, 这个就不行,"苦冒眩",冒者就是脑袋沉,如戴个重东西似的, 眩者,眩晕,头晕目眩,这个也是支饮造成的. 这个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