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优化组合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欢迎观临薛说人才~

既然一个人的能力结构是否优化组合,对于人才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为了更好地进行人才开发,就应该努力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一、知识结构的优化

在广采博取中对知识融会贯通,这也是追求知识结构优化的重要方法。从总体上来看,要追求知识结构的优化,特别要在学习中掌握学科之间的平衡,注重文科和理科的交叉渗透,加强文科内部诸学科之间、理科内部诸学科之间的互渗整合。为此,需要高度认识诸学科之间特别是文理之间交叉渗透的重要性,所以,王通讯指出,“我们要重视优化知识结构的问题,也是优化工作能力的问题”(王通讯《微观人才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我们应该学习基本的自然科学和新兴的科学知识,但也要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人才开发和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学会做人,而这恰恰是人文科学的内容。至于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宪法、刑法等各项法律,主要是文科的知识,也是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必须认真学习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文理知识的协调发展是优化知识结构的必由之路。

为了在广采博取中对知识融会贯通,需要切入三个角度:首先,由点到面,即运用辐射思维,由某一方面的知识向外辐射,进而学习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比如,为了写好一篇论文,可以围绕论文的写作要求,广开视野,查阅大量的资料。这样,论文写作所需要的知识和通过大量查阅资料所获得的知识之间,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整合与优化,以便于形成论文创新的合力。其次,运用辐集思维,从四面八方对特定的知识对象进行辐集观察和思考,以形成知识的聚焦力。比如,当我们自觉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观察人、分析人的时候,我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打通了学科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且会发现这些学科对于认识人、分析人具有的重要价值。这样,围绕着人,我们就对各种知识结构进行了优化,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形成积极的合力,加深对人的认识。再次,发现知识的立体网络结构。知识虽然浩瀚无穷,但也有内在的规律,这就是无论什么具体知识,自身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状立体结构,而总的知识则构成了总的知识网状立体结构。

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发现,世界上任何一门知识一方面来源于特定的实践,因而必然是对特定实践的总结,并且对未来的实践会有积极的参照或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任何一门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及时发现和掌握这些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及其节点,从而以最快的速度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此,我们既要注意发现具体知识和具体知识之间的各种直接或间接联系,找到具体的知识网状立体结构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又要把具体的知识网状立体结构纳入总体的知识网状结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形态。

二、能力结构的优化

知识结构的优化是能力结构优化的基础;能力结构的优化则是知识结构优化的目的。因此可以说,知识结构的优化是通过促进能力结构的优化,最终服务于人才开发的。能力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要求每个人具有学会做人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每个人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能力结构优化要求每个人具有学会做人的能力,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是人才开发的重要前提。有人也许会说,我们都是人,谁还不会做人?其实,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抑或是人才开发,从人自身的发展来说,都是为了把人从动物性提升和转化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明人,这绝非容易做到的,而是要贯穿于人的一生,即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和人才开发的过程。在培养学会做人的能力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应该大力倡导高尚的理想。为了促进人才开发,要具有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成才的远大志向,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把高尚的理想化为开拓人生与奋发成才的强大动力。

第二,要养成优良的道德。道德是一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表征,也是一个文明人和真正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修身之道。因此,加强自律,追求道德完善,倡导人生的奉献精神,这是促进人才开发的重要动力。

第三,努力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应培养坚定、勇敢、自信、乐观、勤奋、朴实等优良性格,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四,拥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先导。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利于更好地改造世界和人生。

第五,具备文明的人文素养。文明的人文素养包括内在的人文精神和外在的行为显现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人类应有的尊严感,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人与社会之间的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以及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爱之心;后者要求个体行为符合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言谈举止文明高雅、文质彬彬,体现出新的时代风采。

其次,能力结构的优化还要求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并力求把这些基本能力在实践中和谐统一起来。这就是说,在促进这些能力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实现这些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产生积极的互动和共生效应;另一方面,又要把这些能力纳入实践中加以锻炼和提高,在积极推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又把这些能力进行了自身的调整和优化,包括优胜劣汰的此消彼长。根据素质教育和人才开发的要求,大致说来,人才开发的各种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人类需要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一般说来,生存能力愈强,其发展空间亦愈大。因此,需要很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只有学会独立生存,才能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第二,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现代事业的发展更需要群体的合作,需要具有团队精神。为此,在人才开发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人际沟通,善解人意,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人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以产生积极互动的共生效应。

第三,语言表达与基本写作能力。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言为心声。在这方面,大学生既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提高写作能力,因为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这种能力都是必备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特别是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中,各种申论题的考试主要就是考核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也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公文写作能力。

第四,培养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现代社会文明人应有的基本能力,也是想象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自觉培养较高的审美能力,能正确辨别美丑,学会欣赏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年轻人的审美观出现了问题,如过分追求外在美而整容、减肥等,有的人甚至干脆以丑为美。这些审美误区都直接影响了人才开发。

第五,尽量掌握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在人才开发过程中,我们应该拓宽基础,培养自己的高素质和多种实践能力,加强数理化之间的互渗、文史哲之间的互渗,甚至文理之间的互渗,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的结构。

第六,具有职业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为了在将来的人才流动中适才适所,我们应具备深厚的内涵,具有能动的职业迁移能力,以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性。职业迁移体现了一个人的适应力,是一个人生存空间的横向拓宽;而可持续发展则要求一个人具有开拓力,是一个人发展空间的提升,也是人生纵向的挺进。

第七,具有解决冲突的能力。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个体内部的身心矛盾、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将会构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科学认识各种冲突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找出其“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及时对冲突进行调适,争取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

再次,通过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在具备了综合素质和优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学会在综合中求创新,因此,培养创新能力是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人才开发的重要目的——激发创造性。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

第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要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力求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与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

第二,要有创新思维。要培养创新思维,我们在变革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要学会新的思维方式,除了掌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外,还要学会辐射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尤其要学会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互渗与整合,发现新的意蕴。

第三,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每一个立志成才者都应力求多参与创新实践,让创造的成果真正成为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要提高创新能力,还必须具有观照自然万物的惊奇感,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指出:“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页)从科学发展史来看,人类的创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需要,即人生的现实需要;二是人类在惊奇感的激励下形成的探索精神。前者较多地体现了创新的实用性,后者较多地体现了创新的自由性。

总之,通过能力结构的优化,能力的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塔型”结构:“学会做人”是人才开发最基本的,处于塔的最底部,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各种基本能力”是人才开发的中间层面,处于塔的中间位置;“创新能力”是人才开发的核心和关键,处于塔的最顶端。

三、知识与能力在整合中达到优化 

能力结构促进人才开发,还要求把知识和能力在整合中达到优化。对于知识和能力的理解,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不然。诚然,每个人都拥有这样或那样的知识和能力,但知识和能力究竟存在着什么联系,要彻底弄清这个问题,恐怕绝非易事。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没有必要的知识,就不可能具有某一方面的能力。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人读的书不少,但是并没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眼高手低,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甚至干脆被人称为“书呆子”。因此,要促进知识和能力在整合中达到优化,就必须对知识没有转化为能力的原因进行探究。具体说来,知识没有转化为能力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书本到书本,把知识束之高阁,缺乏实践的检验和锻炼,这必然导致眼高手低。

第二,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融会贯通,具体的知识成为孤立零散的知识点或者知识碎片,缺乏有机统一。

第三,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甚至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缺乏优化组合。

第四,应试教育的片面导向,致使不少学生学会了死记硬背。

第五,知识因缺乏实际应用而容易忘却。因为在实际的生活中,越是在实践中经常用到的知识,人们自然就会记忆比较深刻;反之,越是远离实践的纯粹形而上的知识,人们就容易忘却。即使杀龙妙技再好,因为无龙可杀,自然就容易忘记。

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思考,要促进知识和能力在整合中达到优化,就必须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再把智慧转化为能力。一方面,通过把广采博取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形成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自然就拥有了相应的智慧和觉悟;另一方面,要把智慧转化为能力,还需要有一个中介环节,这就是特定的实践过程。一个人当有了智慧以后,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活动,就会慢慢转化为特定的能力。这样循环往复多次,一个人随着知识的积累,随着智慧的觉悟,随着实践的丰富,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增长了相应的能力。

这里的逻辑顺序是:对知识广采博取→对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智慧,产生觉悟→经过多次实践→增长了相应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到知识和实践的重要→再扩大学习视野,丰富相应的知识→再参加相应的实践→进一步提高了相应的能力。这样,一个人通过多次的循环往复,完成了知识向能力转化和提升的过程,也实现了知识和能力在整合中的优化。知识为能力提供了可能性;能力又反过来检验了知识的有效性。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相生共融,实现整合优化。这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具有厚重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责任编辑:孙圆圆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