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是怎么看世界的吗? ——《心如一亩田:唯识50颂》│ 书海遨游 No.18017
书海遨游 No.18017
你知道你是怎么看世界的吗?
——《心如一亩田:唯识50颂》
推荐程度:*****
(了解佛家唯表学派很好的入口)
全文字数:3,190
阅读时间:10分钟
很喜欢开篇的第一句话,“一旦了解自心如何运作,修行也就变得容易了。”
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关于佛法心理学的书。一行法师作为“唯表学派”当世的大师,结合了世观大师的《三十颂》创造出来的《五十颂》完整展现了用佛法思想去感知世界的状态,有助于我们了解“识”(consciousness)乃至于实相的本质,进一步强调了通过正念的修行才能感知到实相。
作为最基本八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一行禅师对应到了心理学的意识体系中,“意”识和弗洛伊德的“超我”类同,“末那”识则对应的是“自我”,而“潜意识”则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
就这个比较体系,个人觉得因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划分和本我、自我、超我的划分标准应该是有区别的。如果只是简单的做一些定义,乃至于概念的对比当然会方便我们去理解。同时如果我们需要更深入了理解佛法逻辑里感知世界的方式,可能反而产生一定的阻碍。
或者我们可以说书中对于心理学的借用只是在桥接一些知识点而已,真正理解还是需要放下之前的概念,只是用书中的理论体系去理解整个佛法世界。就像一行禅师说的“求知就好像爬梯子一样:要踏上一阶,就必须放掉目前所站的这一阶。”
相对于其他佛法入门书籍来说,这本书啃起来还是有点累的。恰恰是因为需要展现完整的佛法观点,进而引入了很多佛法里的概念。如果对于概念本身不是很熟悉的话,阅读过程会有些困难。就比如说书中提及最多的“相即相入”。
然而这里需要思考的是,这些基本概念需要反复巩固才能记住,也许这就是佛法的一大门槛,你要懂她的语言。而我们学习或了解这些概念的目的是什么。
就像一行禅师说的,“这种区分只是设计出来的架构,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识的实相。一旦了解,我们就能停止区分了。”或者就像金刚经的要旨一样,立法只是为了破法。
回到书中的具体内容,通过藏识、末那识、意识、实相的本质和修行之道六个部分来拆分并解释了50颂的内容。以此也帮助我对于几个概念有了一定澄清。
1、对于“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的澄清:
有一部分是这里的“藏”是“储藏”的“藏”而不是“西藏”的“藏”。我有时会犯些小错误,把佛法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和西藏或藏传挂钩了。
更重要的是“种子”的比喻,而且还是藏纳种子的种子。从现象的六个面向:总与自、同与异、成与坏出发其实可以排列组合派生出无数的面向,也以此可以看到种子也有很多的面向。
书中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相信自己的认知就是现实真相,于是以这个信念来行动,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往往是没有看到现象的所有面向就判断且行动,而且其实我们很难非常细微的看全整个的现象,此时我们信念又该是什么?
一直在欲界沉浮偶尔去色界转转,其实这种状态其实离现实真相还很远了。也许哪天能够安住在无色界,才能看透这些面向。
2、对于末那识的澄清:
末那识是“有覆而无记”的,它的作用完全只为了求生与自卫。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末那识的感知模式一直都是错误的,或者说不真实的。
就像基于现象的六个面向,进一步我们能够感知到的现象有三个境界:性境、带质境、独影境。这几个概念就搞死了不少脑细胞。
被无明所遮盖的末那识往往会让“我们未能触及事物本身(性境),因为我们的扭曲影响属于意象感知(带质境),而非直接感知。”进而“错误的认知就是这么多痛苦的根源。”
3、对于意识的澄清:
佛法里面的意识其实和我们平时说的意识感觉还不太一样,似乎范畴更小一些。同时从意识感知模式的三性(善、不善、无记)、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三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出发,我们也能看到佛法在我们很多虽然不愿承认但其实已经习以为常的二元论中都有一个过渡状态或者共生状态存在。也许才是更完整的内在感知世界。
更真切的例子就是我们习惯的主体、客体的分别,在佛法里却是见分(主体)、相分(客体)和自体分(我理解为主客体的区分方式)。
进一步对于善恶的二元逻辑其实也不是仅仅代表好坏之分,或者说在佛法里面善的概念更多是代表解脱。
不光是对于概念的澄清,书中还有很多非常有收获的地方。就像一行禅师说的,“有时候我们太黏着于自己所相信的,甚至当真相出现在眼前时,却拒绝接受。”为了真的达到这个境界,也许该听听一行禅师的话,“不要对你从禅修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做太多思考或推理。反之,把佛法的种子种到藏识里。”当你发现自己有这个问题时其实也就是最有收获的时候。
当你放下了自己笃信的一些信念,进而更简单的利用正念的方法去感知,就会回到最根本的,其实就只是“相即”,也就是会想通一即是一切的道理,最后能看透这个甜酸苦辣的世界才会发现这才是极乐世界。同时极乐的“乐”也不是你现在脑子跳出来的那个“乐”的概念。
当思考到这里,似乎能够感知到了一点“实相的本质”。
最后借用书中最让我惊艳的一点来暂别意识层面对于“识”的思考。就是我第一次在书里特别是佛法书里如此指名道姓的提出质疑观点。我们亲爱的Frits·Perls先生和完形疗法的忠粉们是不是想来说些什么?
面对Perls先生的名言: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我活在世上并非为了满足你的期望……你是你,我是我,如果碰巧我们找到彼此,那很美好;否则,也无可奈何。”
一行禅师回应的诗偈是:
“你是我而我是你,
难道我们不是相即的吗?
你栽植内在的花朵,好让我变得美丽,
而我转化内在的垃圾,好让你不必受苦。”
2018-2-14
附:唯识50颂原文
藏识
01.
心如一亩田,俱种播田中,
心识也就是,田中一切种。
02.
种有各行类,如生死涅槃,
迷悟与苦药,名称和形相。
03.
心识中藏存,身心与界地,
世界等种子,故识亦名藏。
04.
种随生时有,或祖先遗传,
自母胎幼年,不间断薰习。
05.
不论从亲友,或社会教育,
诸种皆带有,共性与别性。
06.
人一生价值,即随心识中,
深藏诸种子,品质之优劣。
07.
阿赖耶作用,接收保持种,
现行成习气,以及诸种子。
08.
阿赖耶表别,形成十八界,
独影与带质,性境诸所缘。
09.
阿赖耶异熟,诸现行皆是,
自变与共变,界地亦如是。
10.
无覆亦无记,恒转流不停,
时时相应着,遍行五心所。
11.
随无常无我,藏识却摄收,
有漏无漏种,世间一切法。
12.
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
现行生种子,现行生现行。
13.
种子或现行,皆相即相入,
一由一切成,一切因一有。
14.
藏非一非异,不自也不共,
一异与自共,相依而变化。
15.
无名灭明生,藏识成无漏,
白净大圆镜,无垢照十方。
末那识
16.
无明及结使,烦恼等种子,
名色现行时,骚动为妄识。
17.
末那的显生,须靠阿赖耶,
作用为思量,执着它为我。
18.
其对象为我,属于带质境,
意与藏识间,交接时而生。
19.
六转识所本,为染净之依,
有覆而无记,恒审是性相。
20.
相应五遍行,妄慧四烦恼,
以及八大随,皆有覆无记。
21.
末那随藏识,如影随其形,
是求生本能,为爱欲根本。
22.
证初地了断,烦恼所知障,
八地了俱生,末那解放藏。
意识:
23.
依意根为本,法尘为对象,
产生出意识,认知界最广。
24.
通三性三量,亦接触三境,
俱善恶不定,别境与遍行。
25.
意识如园丁,身口业之根,
唯审而非恒,造作引满业。
26.
意识常现起,除在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熟睡昏迷时。
27.
意识有五态,散位与独头,
定中与乱中,及五俱意识。
感官识:
28.
依止第六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29.
性境与现量,皆俱有三性,
依止净色根,及神经中枢。
30.
心所为遍行,别境善大随,
中随两烦恼,以及贪嗔疑。
实相的本质
31.
识时时含有,主体和对象,
自他与内外,全皆仅意念。
32.
识含三部分,见相与自体,
种子和心行,皆亦复如是。
33.
识性本表别,随因缘生灭,
见相互辅成,为能别所别。
34.
于自表共表,我无我不二,
轮回每刹那,浮沉生死海。
35.
时空与四大,皆由识变现,
相即与相入,异熟每刹那。
36.
缘俱即显现,缘缺即隐匿,
实则无去来,有无两皆非。
37.
种子生现行,是名为因缘,
主体依对象,即名所缘缘。
38.
顺缘或逆缘,皆是增上缘,
转变无间断,故为无间缘。
39.
因缘有两面,妄识及真心,
妄识因遍计,真心由圆成。
40.
编计薰无明,成轮回苦因,
圆成启慧觉,显露真如境。
修行之道
41.
观照依他性,无明转觉智,
轮回与真如,虽二宝为一。
42.
花谢成肥料,料反养香花,
两者实不异,迷悟亦如是。
43.
无须逃生死,观照需念力,
看透依他性,即证入相即。
44.
靠觉知呼吸,灌溉菩提种,
正见如莲花,绽放意识中。
45.
正念一燃起,可转诸心行,
如日光遍照,草木皆欣荣。
46.
觉知可转化,内结与随眠,
习气消散时,转依果即现。
47.
当下能摄收,过去与未来,
转依之秘诀,掌握与当下。
48.
日日中修行,时时可转化,
皈依僧伽修,功夫速见进。
49.
不生亦不灭,生死即涅槃,
所得即无得,不取也不舍。
50.
展无畏笑颜,乘生死浪涛,
慈航游迷海,烦恼即菩提。
一行禅师 / Thích Nhất Hạnh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