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无常,生后就灭 ——《内观实践》│ 书海遨游 No.20061
书海遨游 No.20061
推荐指数:☆☆☆☆☆
它们是无常,生后就灭
——《内观实践》
原书阅读:263分钟
本文字数:2,279
本文阅读:7分钟
内观禅修,这一术语是指内心的练习:“经由持续的注意,发展出寂止(奢摩他)以及经由省察,发展出内观(毗婆舍那))。”
这是一本马哈希尊者内观禅修方法的介绍,还包括一些常规疑问的解惑和相应的原理。并且收录了森林佛法及自觉手册的另外两种内观方法。
对于已经有用过这三种内观方法的朋友,也许会很容易上手,看懂,并且在很多地方得到共鸣。而对于经常打坐冥想或内省,或者还没有刻意的做些这类修行的朋友来说,也许其中很多的经验,或者概念也许需要花点功夫去体验之后才能理解。
就好像很多佛学的语言并非有多么的神秘,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不习惯而已,也包括其中很多梵语的音译词。就好像第一次出国,听着完全不懂的语言问你“吃了吗?”会一脸懵逼的感觉。其中很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多看多读,就能慢慢习惯,宛如学一门外语一般。当然更重要的方式是体验和践行,经验是最好的修行。
书中也说了,“配合听众的根性来教导是很重要的”,并没有好坏贵贱之分,内观乃至修行都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唯一的乃至“好”的方式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各取一支。
内观特别是如此,没有任何捷径,只有慢慢的去体验,特别是书中多次提到的十六观智,都要一个个去真切的体悟到。当然尊者说过,内观禅修有两种:实用的与推论的。体悟是一种实用的,也可以用推论,但这里的推论绝迹不是我们所谓的”想象“,也是要基于一定体悟的推论。
而就书中介绍的三种方式来说,按照尊者的说法其中区别主要是发展内观的方式不同。尊者的方法是通过五取蕴来发展,森林佛法是正念于呼吸,而自觉手册则更像是通过有规律的运动中发展内观。
从我的体验来说,也许其中也有次第(先后阶段)之分,森林佛法相对更加形式化,也相对比较“简便”,自觉手册次之,而尊者的方法是最无形,且需要注意最多的。三个方式其实都可以用,而我现在主要还是用森林佛法的方式。
尊者的方式真的有点繁杂,五取蕴:“看、看”、“听、听”、“闻、闻”、“尝、尝”、“触、触”、“想、想”。“在看时所显现的名与色就称作取蕴。”其中“所注意的身体对象与能注意的心是’成对’发生的”。我的理解是能觉察到五蕴中的二元对立,进而还要注意所有蕴的“弯曲、伸展和移动”。
再加上五蕴的每一蕴为基础各配以四相,类似逻辑里面的等同和包含关系的排列组合,那就是二十相,能觉察到乃至能同时觉察到这二十相,那俨然就是一个入定的状态。
当然尊者也说了,“我已提及这么多东西供禅修者去注意,但是,简而言之,只有很少的东西须注意。”这些内观最后还是为了一个基本目标,“不让这些执取生起,脱离它们”,也就是通过对于所有面向的注意来摆脱我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