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孝义县志》的编撰与作者

往期回顾 

·  邓小平慧眼识裕怀

·  孝义中学1952——1954届在并老同学聚会纪实

作者:扬子晋 武立贵

欣闻清代雍正、乾隆、光绪一套三本《孝义县志》重印,市长张旭光作《序》,副市长冯俊年作《跋》,这对于了解孝义近千年文化经济的历史是件好事。为了阅读的方便,我们介绍一些关于阅读旧志的情况,偏重于对人物的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明代《孝义县志》的问世与作者

明代《孝义县志》首撰于永乐十九年,即1421年,历时二十年,现《文渊阁书目》有载,明成化《山西通志》有引。明代《孝义县志》第二次成书是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距今450年。时隔50年后,即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孝义县志》第三次面世,距今整400年。期间万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问世,分类载有孝义的内容。在明代经历的16位皇帝中,永乐,嘉靖,万历是在位年代最长的三位皇帝。正是在这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孝义三次修写县志,足可证实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亦可鉴证“盛世修志”的说法。

现在阅读重印的清代三本《孝义县志》仅存明代《孝义县志》的“原序”。一是嘉靖《孝义县志》的作者张冕和明代尚书霍冀两人作的序。二是万历《孝义县志》的作者赵讷,与知县刘令誉,赵讷的儿子赵守安作的三篇序。我们先介绍明代《孝义县志》的作者和成书过程,以便认识孝义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有作为的知县。

据孝义乾隆县志记载,明永乐二年,孝义大孝堡村新修普化寺。有本县人张冕,张芹兄弟二人,霍冀,赵讷,梁明翰共五人,在普化寺一起准备科举考试。嘉靖已亥年,五人一起参加科考,都中进士。二十年后,他们相聚故里,兑现原有的诺言,共同出资新修普化寺,时间是明万历十一年。其中,初修《孝义县志》的张冕,父亲叫张大禄,是明正德时的国子监生员,任过深泽县丞。以“善事二亲,能友一弟”行县中。张冕,字服周,号冽泉,考取进士,授户部员外郎。升河南佥事,霸州兵备副使,平土寇及归故里,仅有行李一卷,清廉为官。后居家二十年博览群书,著书《胜溪文集》,应知县刘大观之邀撰修《孝义县志》,往前追述孝义可考的历史,制度,政要,人文数百年。他自己对撰写孝义县志的说法是:“孝义独无志者,无史也”。“搜得无名氏之旧稿,择取之”。“凡若干言,十二卷四十一条”,是所修县志的规模。

张冕修写《孝义县志》书成,又有他的同学霍冀作序。序中谈到当时的孝义知县刘大观,号对松,陕西清涧县举人,属于名家考古之士。在任期间咨询地方神话故事,收集残缺佚留的本子,慕名造访张冕,酌旧会新,修成孝义县志,只是书成时,刘大观已去世,故不能给县志作序。霍冀作序,是因和张冕同榜考取进士。霍冀字尧对,先后任永平府推官,广西道监察御史,巡按河南,升大理寺丞,巡抚宁夏,保定,还京掌都察院事,抚山东治河,加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晋兵部尚书,历官三十年,位至上卿。霍冀为人温和恭敬,居官随时应变,才力过人,只是年仅六十岁而卒,人虽已去400余年,但仍在孝义人当中有极高的名声。

万历《孝义县志》的作者赵讷,字孟敏,与张冕,霍冀等人同时考中进士,任定兴县令,刑部主事,户部主事,四川保庆府知府。秉性节俭,自愿辞官时未带任何金银回到故里,从此寒暑读书,著语录,诗文30卷,杂著编书78种,其中《中阳独断》两卷,有孝义县志尚存。据本人所言,是将张冕所著的《孝义县志》“假日续抄成书”,“唯是诗文则各有类附其间”。此时是万历二十五年,距张冕修成《孝义县志》已去40年。十年后,陕西平凉人刘令誉举人来孝义当知县,“取县志披阅,自嘉靖二十五年后悉缺略无稽”故找到赵讷之子赵守安,取旧志与《中阳独断》设局编志为序。此时年逾八旬的赵讷,早已过世,只好由县令与其子,为赵讷所修改后的《孝义县志》作序,实际此志还是对于张冕所修《孝义县志》的补充。又因“邑志盖其苦心而手笔者也”,是手抄的,足见当时即使是县志流传后世也有很大困难。这次修志,多亏了县令刘令誉“重士爱民,饬颓振废,修志建学,政绩炳然”。如果粗略的统计,明朝历时276年,在孝义当过县令的少说也有五十几位,独有刘大观,刘令誉两位主持修过孝义县志。而前后撰文作序的竟是同窗学友,同门进士,同是孝义人。这至少可以说明,时至今日孝义的文化渊流,总要有一班热爱文化的名流,如胶似漆地相处,为孝义著书立说。

清代孝义三本县志的作者与区别

清代第一部《孝义县志》成书于雍正四年,距明万历修孝义县志是9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孝义再次修志,距雍正修志是40年。清光绪六年孝义第三次修志,距乾隆修志是110年,正值光绪三年灾荒过后。在清代268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孝义基本上是三年一任知县,都是外省外县人,历经七八十任。现在就修《孝义县志》的三位县令,作大概介绍。

清代《孝义县志》第一次修成是雍正四年(1726年)。县令方士模,江南徽州府歙县人,即今安徽江苏交界处,此地历史以来是中国文化的摇蓝,学者名人辈出,现在是江泽民、胡锦涛的故乡,属长江“三角洲”扬州、无锡开放地区。方士模康熙辛卯年中举人,雍正元年来孝义任县令,雍正六年以才能卓越,调任福建知府。据他本人所说,刚来孝义发现自明以来近百年,孝义的史实散亡,访问故旧老人,认为急待修志,因写作是自己的爱好,于是留意往事,手抄笔记,访问旧志的抄录,记载山野古寺的碑文题名,对于旧志上须要增加的内容,皆根据《通纪》、《山西通志》佐证,也收录了墓志、文稿,此志是他一手参与写成。后人评价方士模在任时,除奸剔弊,祛盗安民,每次升堂审案,衙役不敢多说一句。本人写一手极为秀丽的篆字,在孝义、中阳两县被誉为神笔。也同是在雍正四年,他的同乡孝义龙山华严寺的主持释德睿和尚,因有清初三楚进士学识,修成《龙山志》。方士模多次造访赋诗,并为龙山志作序。至今此志存于山西省图书馆。在方士模之前,康熙五十一年,湖广应山县进士闵衍,出任孝义县令六年,此时并未离开孝义。因他们同是南方人,闵衍也为《龙山志》作序,在县志中也都留下诗作。由此可知当时孝义的文化氛围。

雍正《孝义县志》,就我粗浅的理解,比前朝明代修的孝义县志,首先是显示了官修县志的规模与详细记载的特点。尤其是对于人口、田亩、官税、政府经济运作的记载极为详细,为后世研究本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真凭实据。其次是较前志收录和增补了散落民间的古迹碑文、谱序,为政要乡贤立传,增加了艺文篇章,为后世了解前朝提供了依据。三是此志既收录了前志的全部内容,又增补了新的内容,属于一册规范化的地方志书,堪为后世仿效的样本。

清代第二次官修《孝义县志》是乾隆三十五年。时任县令邓必安,江西建昌府南丰县举人,字东山。邓必安是乾隆三十三年七月到任,满三年后离任。他在任时修学宫,建武庙,添设书院,西乡一带修桥补路,东乡平原上禁止冬天麦田放牧,对本地士子乡贤格外重视重用,取消公庭跪辱,善政累累,为一时良吏。邓必安自叙中说,其所以要修《孝义县志》,是因当时郡宪要求修撰府志,孝义雍正修志已过40余年,对于近事缺少记载,因而续写,对原志进行整理。于是他让在他身边的儿子邓常(字可久)担任《孝义县志》的编次,仅用一年时间,孝义县志就再次面世。当然也少不了当地举人、拨贡、生员十余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修写《孝义县志》的机构。此志不同于前志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为官宦立传和地方名士捐资买官衔的情况,还有当时邓必安作为县令,为各处修缮写的碑文以及立于乡间的歌颂他政绩的碑文。

清代孝义第三次设局官修县志,是光绪六年,即1880年“光绪三年”灾荒之后,至今还不到130年。但距离上次乾降年修志已是110年了。乾隆三十四年查考全县人口共计47900人,时隔百年,全县人口也只有80500人,好些村庄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主要的原因是光绪三年人口减少超过一半。实际光绪初年孝义人口超过十五万人,是乾隆时人口的三倍,只是无志没有准确的记载。光绪六年孝义修志,是奉上级的旨意,全省各县必须修志,记录当时国家赈灾的实际情况,也促成了修孝义县志的事。

光绪六年孝义修志,时任县令孔广熙,河南济源人,国子监监生,是光绪三年六月灾荒处于最严重的时候,来孝义上任的。史料记载,当时全县赤地无青,四野哀嚎,人相食,瘟疫流行。孔广熙上任第二年,乡民有食干泥及死人肉者。他却与库丞魏其仁表里为奸,剥削县民,致全县死尸多达12300余具。综观光绪六年《孝义县志》因原则上是在前志的基础上“补遗”,“纠误”,所记的内容也均是从乾隆三十六年始,完全是一部续志,尤其对孝义近百年间经济、文化、人口的变迁,没有详细的调查和收集,所以后人评价,是最简单不过的一本续志。也许是当时参加修志采访的人中有大孝堡的李竹猗,李廷诰,李含章,均是举人贡生,对本县乡贤事迹记载较为详细,也收录了自乾隆以来本县的一些重要碑文,还是值得后人参考的。

清代二百余年,在我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个注重学术研究和考证的时代。但阅读清代遗存后世的三本《孝义县志》,记载本邑人著书立说,荣登进士举人的学人很少,这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有关,完全没有江南丝竹管弦、诗词歌赋的风气。邑中山乡的人文教化,也缺少书卷、书院氛围,又有谁去记录人世的沧桑呢,正如常人所言:“著书立说也不能当饭吃!”

举人冯济川撰写的《孝义县志》

冯济川,字秋航,号更生,孝义石像村人,生于1859年,即清咸丰九年,光绪二十年科考中举人,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留学日本,卒于民国十七年,即1929年,终年七十岁。冯济川64岁时,自己撰写《石像山人墓志铭》(现存孝义市博物馆),文中说,本人“重纂《孝义县志》三卷”。这是自光绪六年《孝义县志》问世后,由本县文人撰写的又一部《孝义县志》,但因此志不知下落,故1992年新编《孝义县志》时,未曾提到此志的编写,以为自光绪六年后,直到1992年,长达112年当中,孝义民国年间就无人修过《孝义县志》,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

对于冯济川撰写的三卷《孝义县志》的考证,已故兑镇中学教师冯芝祯,年近八旬时曾说,他是石像村举人的后人。全国解放前夕,冯举人的后人向民主政府捐书,由本村人杨迎珠负责整理书籍。杨迎珠的父亲杨同声,原来和冯举人是同乡至交,曾在兑镇街上冯举人开的“体仁堂”药店当过掌柜,所以杨迎珠整理书籍时,将冯举人撰写的《孝义县志》收留。后借给其内弟胡家窑的赵应成阅读,此后就不知书的下落了。实际冯济川从40岁后坚持写日记近30年,又有遗世的9万字的个人年谱。1980年以来,年谱还在”孝义县志通讯”连载,其中不可能不涉及《孝义县志》的纂写。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地考证此事罢了。

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冯济川举人确实是撰写过《孝义县志》。这可以说是民国年间唯一撰写的一本孝义县志,如果能找到的话,足以填补上百年间,孝义无县志的空白。孝义西部已属山区,一般情况下平常人看到县志如获至宝又怎么肯毁掉,所以我提倡有心计的人,应通过亲情关系发掘这部县志的下落。另外据我本人所知,现在藏于山西大学和山西省图书馆的《山西风土志》、《李菊圃先生遗文》,均是冯济川先生所撰,分别是一卷和二卷本,手抄本,大约每卷5万字。以此推测,冯举人撰写的《孝义县志》三卷,起码超过10万字。光绪六年孝义修过县志,冯济川是光绪二十年中举,而且进入民国后,冯先生因是满清的子民,不再出山,隐居故里专事教育工作或诸子经文的注释,这时他渊博的知识已有深厚的功底,才可能独自撰写孝义县志,会使得这部县志更真实地反映清末民国初年孝义的实际情况。

关于孝义境内明清两代旧志的撰写情况,还有清雍正四年,龙山华严寺的主持释德睿撰写的《龙山志》,山西省图书馆有藏本。部分已收入我本人撰写的《东小景村志》。这里也顺便介绍几位解放以后,地方志撰写方面的孝义人,以便参考。一是孝义城关楼东的任直生,生于1918年卒于1991年。任直生1932年毕业于太原师范, 1937年参加牺盟会,上过延安抗大,长期在部队任文秘工作,解放后在山西省委秘书科,后任阳泉市委秘书长、副市长。1983年离休时,任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组织参于编写过《山西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解放战争时期大事记》等书籍。二是郭建荣,山西大学毕业,著作有马烽作序的《胜溪俗语》,参与编写过《交城县志》等地方志工作,现在太原。三是杨子晋,孝义人,生于太原,现在山西省地方志院办公室任职,属于全省地方志编写方面的编审,专职人士。

另外,关于1992年出版的《孝义县志》和后来的《孝义县续志》,是近百年间孝义编修的唯一正志。为编修这部志书,组织采写了近10年时间,组成了庞大的上百人的队伍,京津沪省城各地外出搜寻资料采访,当时50岁的人,现在也已是八旬高龄。这些人手头收藏有好些资料,当时采写的来龙去脉和艰辛,他人一无所知,自己又没能力将真相公诸于世。所以很有必要请还健在的当时的修志人,撰写文章,公布资料,为即将展开的孝义市“第二轮修志”提供经验,夯实资料基础。

原载于《孝义风采》2006年第四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