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华县赤水桥上桥被炸前后

邮箱:3125136050@qq.com


1967年赤水桥上桥被炸前后 
作者 杜望成
赤水桥上桥,又称 “赤水叠桥”,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赤水河上。它是上下两层的九孔石拱桥,桥长约70米,宽5米,下桥建成于1667年(清康熙6年),上桥建成于1832年(清道光12年)。该桥从建成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是陕西东府间潼关至西安的主要通道,也是旧渭南县和华县(今渭南市临渭区和华州区)的分界线和连接桥。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水桥上桥 宋朝峰摄

赤水河发源于秦岭,河流常年不断,自南而北流入渭河,赤水桥上桥东西走向横跨赤水河上。桥上桥的桥体,由花岗岩石材构建,用石灰泥勾缝而成。九孔桥的每孔上方,都各有龙头面对秦岭,亦有龙尾翘对渭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政府对桥上桥靠西边的两孔桥洞进行了维修。同时,重修了上桥的护栏,使原来单薄的雕花石板护栏,变成了敦实的砖混结构水泥护栏。这次维修,使桥上桥容貌一新,更加稳固。
然而,“文革”中的1967年,却使赤水桥上桥遭遇了一劫。
1967年5月1日前后,渭南地区的“红联指”和“渭工联”两派群众组织,就争夺渭南行署所在地渭南县城(今渭南市临渭区城区),展开了“武斗”。“红联指”占据着渭南县城,“渭工联”从南面的蓝田县(当时属渭南地区管辖)和东面的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用武力向渭南县城进攻,双方交火使用了步枪、机枪、手榴弹,甚至迫击炮等。位于渭华交界处的赤水镇距渭南县城只有25华里,当时“华县赤水人民公社”已被夺权,公安派出所也被“砸烂”瘫痪。赤水的粮站、国营商店、国营食堂、医院,都被“渭工联”征用,成为“渭工联”的前沿物资补给地。时至麦黄时节,赤水镇时常会被武装“戒严”。

赤水街的国营商店 宋朝峰摄

赤水镇的东头,有条与赤水河平行的河流叫“遇仙河”,遇仙河上有座石拱桥,叫“遇仙桥”。赤水镇就“一”字形地嵌在这两河之间。
5月2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华县赤水镇的集市日,也是赤水地区麦收前的一场大集。清晨,十里八乡的赶集上会人零零散散地向赤水镇云集。守护遇仙河堤的护林员老汉早已巡察了一圈河堤,坐在遇仙桥边休息。这时,一对青年男女从遇仙河堤南面匆匆而来,到桥头后,男的继续向北而去,女的则留桥头嘤嘤而泣。护林老汉见状问女青年,始知这二人昨夜乘火车从西安而来,女的是外地人,男的家住赤水镇东北面几里地的小涨村一带。女的遭胁迫来赤水,男的自称叫“转向”,回家去取钱,要强迫与女子成亲。而女的又不敢逃走,惧怕男子迫害。诉说之后,女子只是啼哭。护林老汉听后,劝说了女子,并与她订下了逃离的“妙计”。
上午9点以后的赤水集市,游客已是熙熙攘攘,从东门外的牲畜市场到街南的蔬菜市场,从街东的百货市场、饮食市场到街西的竹器、木材市场、粮棉市场,处处人稠物穰。转向从家里拿到钱后,拉着女子要去赤水集上购置结婚用品。走到东门口,那女子见街上人多,就大声哭喊起来,向众人诉说自己的冤屈。后面紧跟的护林老汉也跟着向大家讲述了这女子的不幸遭遇。在那个“革命”的年代里,大众岂有不管这事的理?
很快,转向在“流氓”、“坏蛋”的责骂声中,被一伙“好事者”揪了起来。在大众的围打、谩骂声中,转向被带到了街南的兽医站门前。兽医站前的院子里有几处固定牲畜的木桩、木架,人们把转向绑在木桩上,一些人拿着木棒、树条轮流对转向抽打,没有人再去问他什么原因,也没有人去劝说、阻拦。
五月的天,艳阳高照,已是暑热。大众也是滚烫的洪流。转向在兽医站待了一两个小时后,被人用铁丝从后面捆手,牵着从兽医站沿街南路走到东十字口,入正街后,进到红庙露天剧场。露天剧场的南面是一人高的古戏台,北面是赤水人民公社的办公地。公社已无人、无法办公。

赤水街红庙 宋朝峰摄

转向双手依然被缚,被众人揪上戏台。一顿拳打脚踢后,又被从戏台上推着摔了下来。依旧有愤愤不平的人上前用拳脚泄愤,依然有来来往往围观的人在咒骂谴责。一米七八个头、体格壮实的转向,在受到长时间暴力,又遭遇炎热天气,没有饮水,没有进食,从戏台摔下后,还向前滚动了一段,就再也不动了。他头朝向公社的办公地,脚对着大街,躺在古戏台西面的土路上死去了。脚上只穿着新袜子,那双让庄户人家耀眼的黑色皮鞋也不知哪里去了。
据说,黄昏时,还是由公安派出所的一位老民警出钱,雇人用芦席卷了转向的尸体,用人力车拉到遇仙河畔掩埋了。
是夜11点许,一声巨响,振动了赤水全镇。家家门户紧闭,谁也不敢出门观望。
第二天,人们才知道,昨夜赤水桥上桥被炸,炸点在靠西的第二个桥孔附近。炸药是放在桥面上的,在桥面偏南一侧,炸出了一个直径约1米,最深处约15公分的散发型小坑,靠坑一面的水泥墙护栏也有破损。好在桥面是由石板铺砌的,炸后并不影响桥的正常使用。
据说,当夜,转向的几个“小兄弟”,准备到转向胁迫来的女子所住的“赤水旅社”,找那女子复仇,一声巨响,吓得他们也乖乖地退缩了。
第三天,5月4日,下午,赤水镇上多处张贴着庆祝胜利的彩色标语,“渭工联”战胜了“红联指”,攻克了渭南县城。
但是,最终没有人肯对炸赤水桥上桥负责。
只是,转向死后,赤水人留下了“歪”(厉害)的名声。以后的几年里,在华县、渭南县一带集市上流窜偷窃的蟊贼,也轻易不敢到赤水镇“伸手”了。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0)

相关推荐

  • 历史文献中的“赤水”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历史文献中的"赤水" 作者:闫广勤 渭南市华州区的赤水,历代文献典籍有许多记载,从而见证了其历史的久远. 赤水本是一条河的名称,后 ...

  • 【刘正军】原创//家乡的“官路”家乡的桥

    家乡的"官路"家乡的桥 我的家乡华县赤水镇辛村地处渭河南岸.遇仙河东侧,受两河之阻隔,地域偏僻,是个死角,但村南却横贯过两条重要的交通线.一条是陇海铁路,距我村仅三四百米:一条是西 ...

  • 长假去哪里?25.子虚乌有的鲁镇

    鲁镇是假的? 假的你还去? 不错,历史上没有鲁镇. 鲁镇来自鲁迅的小说,是虚构的. 将虚构的场景搬到现实世界里来,鲁镇不是第一例. 淀山湖旁的大观园,来自小说<红楼梦>. 做得好,也不失为 ...

  • 【图说武胜.022】胜利有个穿岩洞

    前几天有胜利镇的朋友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里留言,问我为什么不拍一拍他们的胜利镇.说实在话,我对胜利镇的印象不太好,十多年前到那个镇上去过几次,感觉那里特别脏乱差.当然,十多年过去了,也许那个地方变得很美丽 ...

  • 常熟古桥(45)——对龙桥、万福桥、旺倪桥、项桥

    对龙桥位于张桥东旺村,东西走向,为方形单孔穿石板桥,看石材该桥建于清代.桥面由两根花岗石拼铺,桥板两侧镌刻圆圈框"重建对龙桥". 万福桥位于谢桥镇韩家宅基(万福园内),故又名&qu ...

  • 上海古镇—(7)桥乡金山金泽镇

    金泽镇位于上海青浦区,是上海市唯一与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的镇.古镇内湖塘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古桥四通八达,大多建于元朝和宋朝,颇有特色.相比其他古镇,这里商业气息不浓,宁静而安逸,适合三两知己散步聊 ...

  • 华县故乡的“官路” 故乡的桥

    故乡的官路 故乡的桥 作者:刘正军 我的故乡在华县渭河南岸.遇仙河的东侧,受两河之阻隔,地域偏僻狭窄,但村南却曾横贯过两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一条是陇海铁路,距村仅500米:另一条是西潼公路,距村也仅千米 ...

  • 1967年华县赤水街道的枪声

    邮箱:3125136050@qq.com 夜半枪声惊古镇 作者 杜望成  1967年4月下旬的一个夜晚,近十一点钟了,劳累了一天的华县赤水古镇居民大多已经睡觉了.天非常黑,古镇上只有不太明亮的路灯还闪 ...

  • 绘画作品:桥上桥与六十年前的华县县城一瞥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六十年前的华县县城一瞥 作者 华州农 这是六十年前,我在华县少华初中读书时,用炭素铅笔画的老华县城一角写生画.位置是在华县县政府南大门向东约三十米到三门巷的下 ...

  • 赤水“桥上桥”的上桥建于何时?

    邮箱:3125136050@qq.com 赤水"桥上桥"的上桥建于何时? 作者:闫广勤 赤水街西头,华州区与临渭区交界的赤水河上,双桥上下相叠,横跨赤水河,形成"桥上桥& ...

  • 【王济亚】说华州之桥上桥

    说华州之桥上桥(系列) 桥上桥 一水南来北向倾, 叠桥百载风雨经. 洞下有洞泄洪畅, 桥上架桥商贾通. 周处有勇除蛟害, 太后无暇看奇情. 应谢妙想造梁人, 便捷百姓往来行. [王济亚]说华州之古郑咏 ...

  • 1936年华县赤水对垒战纪实

    邮箱:3125136050@qq.com 西安事变华县赤水对垒战纪实 口述 姚明德 整理 张建文 1936年,我在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直属的中央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第一团(团长李昌龄,山东人)第 ...

  • 乐民洞上洞、桥上桥、温泉

    盘州市妥乐古银杏村.洞上洞.古墓群游 贵州游侠 乐民洞上洞.桥上桥.温泉 驱车离开乐民街上,,向高处行驶,到达了盘县的名胜--洞上洞. 路旁新建了两个小停车场,还有木栈道通往穿洞对面的观景台.我们沿栈 ...

  • 西安子午栈道“左公桥”——这座石拱“桥上桥”太惊艳了!

    一直想找驴友组织逛秦岭的我,到现在还在门外徘徊,曾经在网上结识了一个户外领队的微信,等了一年也不见他发布活动信息.后来自己试着进山,主动和一些看起来很资深的驴友套近乎,却被无情拒绝:"我们强 ...

  • 【每日一题0917】桥上桥

    央视<地理,中国>报道,黄河支流上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桥层),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上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砂将下桥挖出,使&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