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与《伤寒论》关系浅思 | 不同的声音
肖相如按:这是我的学生董正平的学生韩欣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讨论。
韩欣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伤寒论》的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证治”。“辨病脉证”应该是辨证,这和现在说的“辨证论治”的前半部分“辨证”相同,和我所说的“方证”的中的“证”也相同。但“治”的内含却不同。《伤寒论》中的“治”多数是直接用方,所以证和方的关系是固定的,可以叫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而现在的“辨证论治”则不是直接给方,方是每个医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开的。如果证和方的关系可以确定,疗效肯定,就应该固定下来,这就是我所说的“特异性方证”,这样这部分证的疗效就肯定了。如果有了疗效肯定的方证,而不将之间的关系固定,则对这部分疗效肯定的证让医生去自已处方,则疗效并不肯定;当然,对尚无疗效肯定的方证是可以‘辨证论治“的,但也要以寻找疗效肯定的方证关系为目标,就是寻找”特异性方证“。
尊敬的肖老师,关于方证与《伤寒论》关系的问题,我想谈谈我的肤浅理解。主要从下面几方面来谈。
第一,《伤寒论》六篇标题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仲景通篇说的就是“病、脉、证、治”这四方面内容,也就是说要通过对病、脉、证三方面的综合辨析得出病人存在的核心病机状态,然后选用合适的方法(方剂或针或灸)去对治。
而“方证”只是这四部分内容当中的“证”和“治”,除此之外,还应当有“病、脉”。所以,单从文字表面来看,《伤寒论》的核心是“辨病脉证,并治”,而不单是方证。
第二,方证不是《伤寒论》的核心,而是《伤寒论》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和仲景的行文方式。
如果把《伤寒论》比作一个人,那么方证就好比这个人的外在形象,他展示在世人面前最直观就是外在形象。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以及特征就能算是了解了这个人最核心的本质了吗?显然不能,甚至通过外在形象我们连这个人是男是女都分不清。
第三,方证辨证是《伤寒论》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部分——辨病机。或者说支撑方证辨证是否准确就是病机,也就是说,方证辨证最本质的东西还是病机。
比如《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是所有的“呕而发热”都适用小柴胡汤吗?我认为不是的,只有少阳证的“呕而发热”才能用小柴胡汤。
第四,虽然说方证不是《伤寒论》的核心,但是我不否认方证对于《伤寒论》的重要性,它是我们进入并深刻认识《伤寒论》核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如果把《伤寒论》比作一个人,方证是这个人的外在形象,外在形象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内在必须通过外在形象和言语行为来表现。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在核心,就必须要通过其外形象和言语行为去了解。 同样,方证于《伤寒论》亦是如此。
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伤寒论》有“体”有“用”,方证是它的“用”,“体”就是它的核心。
“体”必须要通过“用”呈现出来并发挥作用,体就是体,用就是用,不能混淆。但是体中有用,用不离体,这二者又不能完全分割。
体和用就好比人之神和形,神是神,形是形,二者不同。形不离神,神不离形,否则,形亡则神散,神灭形亦死。
那么,《伤寒论》的核心(体)到底是什么呢?吾辈凡夫,不敢妄断,唯圣者知之!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可能与肖老师的观点不同,目的纯是出于学术讨论,绝对没有对肖老师及其他老师和前辈们半点不敬之意。冒昧之处,还望肖老师及诸位前辈海涵;不当之处,望肖老师及诸位前辈、同仁批评指正。
中医大讨论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