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律,你被骗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说好要瘦成一道闪电,却总是忍不住多夹一块肉,因为世上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说好今晚不熬夜,10点就关灯上床的你,还是刷手机到了半夜,因为故事太精彩;
说好一个月内要读完一本书,结果书签夹在了第三页就再也没动过,因为工作了一天实在太累。
坚持的理由可能只有一个,但放弃的借口却可以有千千万万。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样说过:“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
自律则自信,自信则自由。
乔帮主每天四点起床,九点前把工作做完,正是他这种极强的自律,让苹果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新时代。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这样写过:“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自律的人,人生就像开了挂。
网上上有个很火的话题:你认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点赞数第一的回答是:自律。
理由很简单,自律的人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种“一切皆在掌控之中”的安全感,才能让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坚持做好日常规划,完成好工作上的事情,然后抽时间健身锻炼、看书看报。
当你的生活能够被你的自律掌控时,你才能活得更自由。
一个人的自由,是智慧和意志力并存的结果。
没有哪个姑娘能在胡吃海喝中保持健康优雅的身材,也很少见一个没有工作效率的人能轻轻松松升职加薪。
每个人都想活得自由,但是从自律到自由这个过程太漫长了,常常还没开始多久就被我们的懒惰与舒适感打败,最后活得自律的人少之又少。
这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如璀璨烟花,一种如流深静水,前者短绚弥散,后者涓涓不息。
自律,你也可以让人生开挂
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跟踪调查,调查选取了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研究自律程度对他们人生发展的影响。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自律程度的人生活现状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那些有清晰且长期目标、自律程度强的人占3%,他们在25年后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
那些目标模糊甚至没有目标、自律程度低的人占87%,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没有什么卓越的成就,习惯于抱怨。
可想而知,只有自律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获得精彩的人生。
心理学家曾经总结过这样的规律: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一个不自律的人,怎配拥有自由?
在这样空虚的“自由”里,只有他自己知道,心里却没有想象中的快乐,玩游戏的沉迷中也夹杂了很多逃避的不安和焦虑。
惰性和欲望操纵了自己,自己对自己感到无能为力。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米歇尔曾做这样一个实验,他把数百名4岁大的小孩留在一个房间,告诉他们:“我给你一颗棉花糖,然后15分钟后我回来后如果这颗棉花糖还在这儿,你会再得到一颗。”
结果,这关上门后,15分钟内,陆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把棉花糖吃了。
14年后,米歇尔对这群已经18岁的孩子进行了后续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孩子,有的成绩很差考不上大学,有的辍学了,有的还在念书但成绩很差;
而那些管住了自己不去吃第一颗棉花糖的人,他们成绩好,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而且感到快乐乐观。
而自律多数源于内驱力:
内驱力是来自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意思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简单点理解就是自身驱动自己去做某件事情的力量,比如去学习、工作、健身等等,都是因为自身刚需;
与之相对还有一个概念——外驱力,也就是外部原因驱使自己去工作、去学习的一个动力,比如为了虚荣,为了攀比,这些都属于外驱力。
如果因为外驱力,也就是虚荣攀比这类的心态,或者说为了某个特定的人,为了争一口气,那TA很有可能不会坚持到最后,因为一旦外界的力量崩塌,这个驱动力就不复存在了。
当你理清自己的思绪开始思考:
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读过的所有书都停留在你心里;
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流过的所有汗水都丰富了你的人生;
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所有倾情的付出都成为命运珍贵的馈赠。
相信,只有践行自律精神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感。
愿我们的余生,都少一点遗憾。
从今天起,尽全力为自己出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欢迎你留言,你的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