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赤水镇遇仙村“城楼”修建始末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村的“天安门”
作者:刘正军
陇海铁路的开通,给我村(华州赤水镇遇仙村)民众带来了一定便利。那时村民去外地办事,均可从赤水火车站搭车,方便得很。
华县赤水车站站牌
1957年,铁路局还在我村东边不远处的楼梯村修了个小客站,于是村民搭车就更方便了。公社化时社员们在地里劳动,常把某次客车通过的时刻,作为下工时间。三年困难时期为解决饥饿问题,一些村民从楼梯站搭车东行,一上车就买个慢头或一碗米饭,然后在华县车站下车,又转身搭上返回的客车,在车上再买一些。1966年10月那段铁路遭废弃之后,村民们打墙盖房垫庄基用土,全是从铁路路基上挖来的。现已基本挖完了,只留下了一些遗迹。这些遗迹,主要是水泥“洞子”、残留路基,以及“洋桥”两端的水泥桥墩。
2010年的辛村“城楼” 李吉超 摄
前些年,有些村民认为“洞子”太窄影响交通,建议把它炸掉。争相炸洞的人有好几个,要价五千七千不等。当村干部征求我的意见时,我坦率地表示了反对。我反对的理由,一是村里根本没钱,即是有也不应用来炸洞,而应花在更有益的事情上;二是“洞子”作为陇海铁路旧道遗址,在西安一潼关间绝无仅有,不仅不应拆除,反倒应视其为文物(至少是村级的),挂牌立碑加以保护;三是道路不畅问题,完全可用党员参加义务劳动的办法来解决。村干部采纳了我的建议,“洞子”便被保存了下来。2002年新任村主吴增运上任后,多方奔走筹集20多万元,在“洞子"上续建了两层仿古建筑,形成了一座三层“城楼”。
2018年的辛村“城楼” 宋朝峰 摄
“城楼”底层系原水泥设施,正中似是城门门洞;上部是两层古香古色的楼阁,挂着写有“辛村”二字的牌匾(书法家田永昭题)。从底层侧门进入,似是到了一个博物馆的展厅,中间便是80年前的那座水泥设施。它静静地躺在这里,再也不怕雪洒雨淋了。如今这座“城楼”已成了我村的地标,是广大村民心中的“天安门”。
2019年赤水桃花节辛村“城楼”远景
风云变幻,世事沧桑。这段铁路旧道,将永远留在我村民众心里。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多彩赤水》主编刘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