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智力之外的能力

图源 | 网络

作者 | 拙棘

本号原创

我们大概是最后一代只要(有)自己努力,就(才)能通过教育特别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现如今,从学区房到各种培训机构,从竞赛加分到改变国籍曲线读清北,教育早已变成以家庭为单位的资本竞争。

我比较杞人忧天,觉得鸡出来的孩子即便高考成绩再好,最后成材率也不会高,甚至不如我们那一辈的小镇做题家。小镇做题家功利短视,但都是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拼出来的。现在被鸡的孩子则不仅同样是功利教育的产物,而且整个学习规划和执行过程都由家长代劳,自己成了一个打工人,按家长的意志定时完成任务而已。

由此联想到高考改革。最近几年不断推进所谓的“改变一考定终身”改革,把高考分割成好几部分进行,并且提供多次机会,比如英语听力可以考两次,成绩取好的那一次。

这样做似乎挺好,排除了因过分紧张发挥失误这类“偶然”因素的干扰。但除了考察纯粹的智力、纯粹的学习成果,高考也应该考察别的能力,特别是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激励、集中精力调整情绪毕其功于一役的能力。毕竟到了社会上,可没那么多容错的机会,有些事情,一次没做好就意味着彻底没做好,就是实实在在的、没法补救的损失。

“一考定终身”为这些智力之外的能力提供了训练空间,这些能力甚至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毕竟高三就是每个人知识水平的巅峰,以后该忘的、不该忘的基本都忘光了。但在这三年培育出来的规划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自律习惯却不会随高考的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使人受益终身。

在一定程度上,“一考定终身”甚至有助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毕竟只有最后一次考试的成绩真正算数,在此之前的三年,有自信、不随波逐流的学生完全可以“放任”自己去做一些对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不利的事情。如果隔一年半载就有一次会被记入高考成绩的考试,那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就会彻底笼罩高中三年,使人全无一点应试之外的空间。

教育其实是很朴素的事情,不需要那么多改革,甚至往往越改越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