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怎么抽才准确?第一步你可能就做错了!

血液感染是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早期快速诊断并及时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而血培养是目前诊断血液感染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

血培养标本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正确的标本采集能帮助医生科学、合理、规范的用药,减少误诊、漏诊。

在临床上,血培养标本的采集多由护士进行,那么护士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中要重点掌握哪些内容呢?又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时机 

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寒战发热前1小时采血为最佳时机。

只要怀疑患有菌血症、真菌血症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建议同时或短时间内采集两套或以上血培养标本。

据研究表明,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热前1小时入血,超过发热峰值后病原菌的检出率会随之降低,因此建议在寒战和发热前1小时(持续性菌血症除外)采集血标本。

如果患者已经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应该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

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流程

1.由医生评估并开具送检医嘱,进行核对,打印医嘱变更单并交与值班护士。

2.护士执行医嘱,打印条码并粘贴在两套血培养瓶的壁上。

3.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检验项目与标签内容是否一致。

4.患者床旁身份确认,扎止血带,消毒待干,戴无菌手套进行抽血。

5.协助者待采血者即将结束采集时对需氧瓶和厌氧瓶口进行乙醇棉签消毒,准备好干棉球,等待采血者示意按压,切忌勿污染采血针头。

6.采血者拔针后立即将血液等量注入需氧瓶及厌氧瓶。

7.采血者在培养瓶壁条码上注明采血部位、采血时间及采血者姓名。然后,在对侧肢体重复操作,采集第2套培养标本。

8.采血完毕后立即送微生物化验室;若血培养采集在夜间,不要私自冷藏,立即送急诊化验室帮助保存,置于35℃~37℃孵箱中。

采血过程中不可不知的细节

1.采集前的环境准备

采集前应停止一切干式扫床、抖弄被子等行为,可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细菌数量的污染。

2.采血部位

推荐从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不建议从动脉和留置导管内采血,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1~2套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

3.规范的皮肤和血培养瓶消毒方法

皮肤消毒:确定采血部位后,用70%的酒精擦拭静脉穿刺点至少30秒,在穿刺前等待采集部位风干,不能再用手触摸穿刺处的静脉。

培养瓶的消毒:在取下血培养瓶上方的帽盖后,需用70%的酒精或碘溶液消毒,注意需在接种前待干1分钟。

4.采血量

成年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20~30 ml,每套不少于10 ml,每瓶不少于5 ml。患儿推荐的采血量应少于总血容量的1%。

5.血液标本在需氧瓶和厌氧瓶中的分配 

推荐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的组合。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对(需氧瓶+厌氧瓶)组合比采用2个需氧瓶的组合可检出更多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而且采两瓶可以保证足够的采血量。

注意:当采血量不满足推荐的采血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的需要。

6.血培养瓶的保存与送检

接种前后的血培养瓶应在室温条件下保存,不得冷藏或冷冻;接种后应尽快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小时以内,若因其他原因耽搁,应放在室温下保存。

血培养标本采集的规范操作能够有效降低血培养的污染率,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吕春兰,杭国琴,许云.微生物血培养标本采集规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9):1150-1151.

[2] 刘晓莉,王红梅,杨成洋,等.品管圈指导下降低血培养污染率的对策[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39(1):95-97.

[3] 隽芳芳,俞超,叶青青,等.品管圈指导下行血培养标本采集的规范化管理[J].全科护理,2013,11(29):2762-2763.

作者:7小护

文章转载自“317护护士助手”公众号 转载已获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