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不远,揽卷可得

文/慈水吉人

厦门驻京记者王海青写了一本新书。我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了书讯。

隔了一天,就收到王海青快递的书,《天边的朋友》,扉页上毛笔行楷:"南极不远,揽卷可得。"

南极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当然这本书对我来说也全新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想必也如是。

一读,南极就慢慢走近了我,我也走近了南极。因为主人公走进了我的心里。

南极在哪里?是的,连主人公盖军衔厂里推荐他去南极,他对南极也一无所知。一个工人到南极干什么?

这本书的可看处,可能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地的光环下为一个务实能干的普通工人造像。我父亲也是机械工人出身,三十几岁从钳工、技术员做了地方国营机床厂的厂长。他是初中毕业,因家境就不能升学了。他也是靠自学的。所以读厦工机械师盖军衔的人生经历,于我尤其亲切。

△南极长城站全景

盖军衔,原是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工人。凭他的才干,他成了南极考察队员。三次走进南极,二次走进南极内陆冰盖,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南极冰盖的产业工人。报名参加南极考他甚至不知南极在哪里。作为一名产业工人和机械师,他和科考队科学家一起走进南极,走进内陆冰盖。这是为普通工人书写的传奇。

南极探险需要工程机械。厦工——厦门工程机械厂的装载机,已在南极服役多年而需要修理,又要运送一台新装载机去南极中山站,需要一名精通工程机械的工人随行。命运选择了盖军衔。南极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能对付艰难险境的熟练工人保驾护航。当然盖军衔也不再是个仅有小学文化的工人了,他已用九年时间补习了中学文化,还脚踏实地读完了大专课程,成了厦门职工大毕业生。他是个凭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而机会也会青睐他。盖军衔也是一个会准确把握机遇的人。去南极的前两年,他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学习,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进入核心的研发和试验场地,他在美国取到了美国人的真经。这也是以后参加南极考察的技术准备。有一天,他成了中国第一位进入南极内陆冰盖的产业工人。

盖军衔,生于1955年北京。长于厦门和淄博。1975年年底被厦工录用。

△盖军衔

这本四百页的书可以说是中国产业工人盖军衔的传记,但同时,也描绘了南极考察队的英雄群像,这也是一部中国南极考察的"史记"。除了盖军衔,还介绍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主任陈立奇,以能干、严厉著称的长城站站长刘书燕,他见证盖军衔的成长又是盖军衔的伯乐,还有中国南极中山站的第一任站长高钦泉,中国南极考察第一个内陆冰盖考察队队长秦为稼,和盖军衔同行的第14次南极考察队的冰盖考察队队长和昆仑站第一任站长李院生,还有踏着盖军衔的足迹继续实现南极梦想的厦工工友,他的徒弟,或徒弟的徒弟,他们中有建设南极第三座考察站——昆仑站的陈耀文,参加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的肖观清,四次参加长城站考察的王荣辉,泰山站考察的曾应根……

△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队行进

人物众多,都有性格,形象鲜明。主角盖军衔外,群像中的人物也丰满。三次考察前后,穿插了父亲盖鸿儒,这个人物尤为精彩。豪爽,又有思想。他的言语,形象,细节,升华了南极考察的意义。也丰富了这本书的内涵。南极考察队国际救援合作,闪现了人性的光辉,人类从战争到和平,人类的终极是追求和平,幸福。

这本书的可看处,在于忠实。而这种忠实,也透着作者笔调的老练轻松,大开大合,有张有弛。这是写作的自信。是大手笔。

临别,父亲对盖军衔说:"为纪念入党这个重要的时刻,送你一件礼物。"父亲说着从桌上拿起一本 《共产党宣言》,说:"1945年,毛主席在中共中央七大上向党内同志推荐了5本书,其中就包括这本《共产党宣言》。毛主席希望党员用经典著作武装头脑,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革命事业作准备。"

接过《共产党宣言》,翻看了扉页,又翻看第一章,盖军衔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说;"老爸,不一定看得懂啊,太深奥了。"

盖鸿儒笑着说:"看来,你没有不懂装懂。《共产党宣言》肯定深奥,现在可能还看不大懂,先看看,等你有了一定经历,就能看出味道来了。"

再看一段:

比赛毫无悬念地结束,长城站排球队以0:2的比分告负。刘书燕站长赛前说过要向中国女排精神学习,要顽强拼搏,争取胜利。盖军衔直到比赛结束后才想起"中国女排",不过想谁都没有用,实力差距摆在那里。

幽默,实在,忍俊不禁。在作者眼里,英雄不是死的标杆,人就会有独特的思想,有俏皮,有风趣。写先进人物,既要写崇高的一面,也不妨写其凡人的真实面目。他的心思全身心用在工作上不错,把南极考察当作一次普通的"出差",南极冰盖回来不休息又趴在车间转载机下修车,这就是作者见到老盖的第一面第一眼:满手油污,满脸汗珠。但他也有家庭,有天伦之乐系怀。他有家,也要面对孩子的升学,买房和装修。第二次参队结束后盖军衔退出了南极科考,是他的遗憾,但为人夫为人父同样要担当家庭责任。在极地,繁重危险几乎全天候的工作之余,他也有业余,他雕刻水仙花头,是给儿子的生日礼物,还想把水仙带到内陆冰盖的冰穹之上,这是他的梦想之花,也是人性之花。

"何以解乏,唯有喝茶。"老盖茶馆"在他的后车厢开张了。"在冰盖队所在的冰盖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且只有他们13个人类,天空中连只鸟都没有,寂寞的冰盖,枯燥的行车,严谨的科学考察,都让队员们绷紧神经。饭后到'老盖茶馆’来聊聊天,成了大家一天当中最放松的时光。……说是喝茶,实际上是大家见面说说一天的行车、考察情况。"盖军衔觉得在冰盖上泡的茶是天下最香的茶。"冰盖王子"李院生直夸,喝了老盖的茶,回去倒头就睡着了。老盖的人缘也是盖了帽的。主人公工作之外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示了主人公盖军衔的智商和情商,有浓厚的人情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在书中都有表现,可见作者的腕底有张有弛。这样的书才会有人读,打心眼里接受这位"南极英雄"。

这里有民俗。闽南人中秋节有"博饼"的风俗。盖军衔第二次出征南极,没有吃上月饼,却在南极冰盖吃上了冰月饼,看到了绿月亮。"上马饺子,下马面。"盖军衔出征前,总要看望父亲盖军衔这位老兵。第二次出征,鲅鱼馅水饺,第三次回国,家里有打卤面伺候,都是山东地道的家宴。父与子平等和谐的关系,纯朴实在的家风。这本书的可看处, 还在于通过盖鸿儒和盖军衔的父子心灵交流,南极队员与浴血奋战的老炮兵进行一番"精神能量转换",把南极考察和中国抗日抗美联系起来了,人类从民族对抗到和平共处,揭示了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界终极的意义。

这里有词赋有京剧。极地科学家陈立奇赋诗挥别盖军衔和李院生,老兵盖鸿儒吟东坡词为儿接风。冰盖队归途唱起崔健的歌,盖军衔"教唱"爱拼才会嬴"……

这是一本有趣有味让人惊奇的书。盖军衔在中山站用随身的四环素救治了一只受伤的皇帝企鹅,企鹅有灵性,善解人意,懂得感恩,几次上门拜访,又呼朋唤友列队目送科考队。企鹅是南极的原住民,人类是远客。地球上两种生物在南极交上了朋友。

这本书的可看处,还在于文学和科普的结合。是我们认识南极生动的教科书。读之身临其境。可知可感。冰山翻身,西风带,南极光,冰裂隙,风吹雪,白化天气,随着故事展开,环境际遇,娓娓道来,既是科普,又是大自然极地之美和人文的体验,通过阅读感同身受。

你见过南极光吗?只有穿越西风带的人才有机会欣赏到南极光。南极光在天幕上表演,盖军衔被自然巨大的美景震慑了。南极光变化多端,风姿妖娆,很多人来往南极,都与极光擦肩而过,盖军衔和李院生坐在南极光号上所幸欣赏到了,观赏到了盛大的全天然的"国庆焰火",在这条驶向南极的破冰船上,他以中国人的身份接受外国同行的国庆祝贺。本来科学考察的内容,想必枯燥,而读王海青笔下的南极,你可以读到杰克·伦敦的恣意雄肆,有岑参、王昌龄塞外之苍凉雄浑圆融,又是新时代的"出塞曲",有李白难以下笔更有古人见不到的美仑美奂。这是审美的饕餮,怎无兴味?连我这位对新科技常有隔膜感的人,也沉浸其中了。从他笔触的诗情画意来看,这部报告文学,简直也是一部人类南极考察波澜壮阔的史诗!

‌这本书的可看处还在于细致入微真实的心理描写。盖军衔三次入队南极征程,不无遗憾。1995年第一次,因雪龙号火灾,原计划到中山站运送新厦工装载机未果,1996年的元旦,盖军衔终身难忘。他一夜未眠,瞪着双眼看着宿舍的天花板,一连串的问号从眼前闪过,紧张,恐惧、焦虑,所有的情绪都在他心里翻滚。如果他无法把厂里的装载机送上中山站,装载机就要随雪龙号回国,他如何面对江东父老?还有,我只到了长城站,没有进入南极圈内,到长城站干了三个月,我到底算不算到了南极?对于好胜心强的人,对于有荣誉感的人,他不无这种心理纠结。他还是凡人。他也是凡人。他想此生也许再无机会来南极了,虽说"留个遗憾才是人生",那也只是自我心理干预吧。第二次,冰盖队未达500公里折返,尤其是第三次,险象环生,已经经过"魔鬼三十公里"和"大锅底"的生死较量,已经走了1200公里,只剩八十公里,前面就是冰穹A。

△单车测量穹顶A最高点

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就在此时,盖军衔胸闷,难受,发生了高原反应,血压急剧下降,随时有生命危险。冰盖他未能登顶。他想坚持登顶,但考察队已作出决定,不许更改,他只能挥泪撤出。盖军衔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队长李院生虽回绝了盖军衔的请求,但李院生也是万箭穿心,他非常不希望老盖离开,他心情非常复杂,既为其身体担忧,也担心老盖离队会影响整个车队的车辆维护。盖军衔被美国救援队接上了飞机,躺在机上,这时自然又有激烈的心理活动,有安慰,有希望,又不免有疑虑,有不甘,该如何和厦工的同事交代?企业的活儿没干,冰盖上的工作没有干彻底。被美国飞机带出南极冰盖,盖军衔觉得自己像一棵树,觉得自己是冰盖上的冰,也觉得像一根羽毛,在南极风暴中随风飘逝。英雄也有落泪时,留下两行滚烫的热泪。有遗憾,但无悔。南极考察讲勇敢拼搏,也讲科学策略,人情关怀,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英雄人物的心理描写,并未减损英雄的形象,反而坐实了英雄作为一个人的血肉形象,也深化丰富了人物的心理图景。三进南极,都带着遗憾而去,不无悲剧色彩。而这种悲剧感,包括主人公的不幸早逝,都给作品涂上了悲的色彩,悲的力量。探求挖掘拷问人的心灵,这是作品的深度。如何展现人性的真实冲突而不是把一个人硬生生打造成没有真实思想不食人间烟火的怪胎?艺术想象力和真实乃是纪实文学的两翼,找到平衡点,报告文学(我更喜欢称之为纪实文学)才能自由地翱翔于文学的天空。作者显然遵循这一文学铁律,也是常识。

而英雄过早的谢世,从容洒脱,盖军衔和作者是山东老乡,也是队友,临终前他对作者说:"兄弟,你的'老的哥’这一辈子不遗憾。"三次南极考察,他的人生境界也在升华。当然,这不是作者的任意拔高,而是有着思辨的。南极考察,你是代表国家的。个人的荣誉感,被集体的国家的荣誉感替代。那么个人的得失还算得了什么?

△盖军衔在南极极点

这本书的可看处,讲政治,又讲人情,也讲感恩。盖军衔的师傅余长悟是车间党支部书记,也是盖军衔的入党介绍人。也是他,提醒盖军衔早日补上文化课,"技术好,到天边都有饭吃。"。在极地,有"临时党支部"。在冰穹A,有入党宣誓。父亲盖军衔噙着泪讲述战斗故事,他的亲身经历。他恨美帝,但他承认美国的科技实力。当年长津湖一战,美军逃跑了,他们的科技实力,帮他们找了一条生路。要向美国学习先进的科技。南极考察的国际合作救援,体现了人类和平开发南极的初衷。是美国队员救助了盖军衔,盖父这位老兵提出要感谢救命之恩,不能忘记帮助过我们的朋友!现在的世上,谁都离不开谁。情感的热烈朴素,总能打动人心。这是一部能净化灵魂的大书,就像欣赏南极冰盖景之美,蓝天,洁白的冰面,简单,极致。

"白色秘境,世界尽头。"这是极地作家王海青的第五本极地书。一个年富力强的记者,参加过两极考察。他有切身体验,与"阿的哥"盖军衔感情至深。他们是山东老乡,他们很早就有写作上的合作和默契。《天边的朋友》,读到这本书,天上的朋友盖军衔当会含笑致意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