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的逻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微信公众号:luojijieguwen

要想充分理解本章的含义,首先要正确理解“仁”和“刍狗”。先说一下“仁”,“仁”是一个形容词,我们常常组词用仁慈、仁爱等,它本质上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评价,我们看西方的电影,里面常常会有天主教的教徒说仁慈的上帝啊,救救我吧,这是信徒对上帝的评价,而不是上帝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上帝出现了,救了教徒,那么他们会说上帝是仁慈的,如果上帝出现了,杀了他们,他们就会认为上帝是冷酷的,是恶毒的,上帝仁慈与否是由教徒决定的,而教徒做出的评价是由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决定的。所以“仁”是行为作用的对象对向实施行为的群体的一种评价,而如果想做到“仁”的话,那么行为实施者就一定需要符合对方的需求,对方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给一个“仁”的评价,即“仁”是立足于对方的立场和需求,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这和老子所倡导的无为有一点相似,无为要基于对方所遵循的规律,“仁”是从对方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可以说“仁”是无为的前提。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不仁”是无为的对立面,既按照抛开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完全自己的想法去做,比如揠苗助长,“不仁”必然不道,不道就要承受不道的后果。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也都遇到过出力不讨好的情况,有时自己明明为对方做了很多,对方却不领情,反而要谴责自己,其背后原因往往就是违背了“仁”的特点。就是虽然你为对方做了很多,但你做的并不是对方所需要的,或者已经超出了对方的需要,对他来说,成为了一种负担,这这样的话对方就不仅感激你了,反而会成为抱怨你。比如孩子饿了,想吃个馒头,你觉得吃馒头太淡,非要塞给人一个包子,人家就不喜想吃包子,你非让人家吃包子,那人家肯定要不高兴兴的,你虽然是好心,但是你给了人家他不想要的,而且你干涉了别人自主选择的自由。同样是下雨,洪涝之后的大雨对人们来说就是灾难,而久旱逢甘霖的雨,对人们来说就是上天的恩赐,同是下雨,前一情况下人们会大骂老天,而后一种情况下,人们会感恩老天。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前面那个雨是人们不需要的,要规避的,而后面那个雨是人们所期盼的,真正需要的。关于这个逻辑,后面的章节里有一个关于福祸的论断与之相似“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说这个“福祸”是在一起的,本质上也没有“福祸”之分,同样一件事情,只是由于对人们的意义变了,也就有了“福祸”之分,“福祸”是由人的需求决或者是由人主观决定的。

然后再说一下“刍狗”,刍狗是那个时代人们用草扎的狗,刍狗是用于祭祀的。现在人们祭祀祖先都用真肉、真菜了,但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实在是太落后了,普通老百姓根本拿不出真肉祭祀,所以用刍狗来代替真肉。刍狗是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出来的手工作品,他只符合人的主观想法,制作者想把它扎成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刍狗反而成了“不仁”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不仁”是从自己的主观想法出发,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所为,而“刍狗”正好也是人按照自己的心意所制作出来的作品,刍狗是不符合道的,它的价值是由人决定的,所以当祭祀的时候,人们会把它制作出来,摆在供桌上,祭祀完之后“刍狗”就变得一文不值,会被丢掉。

接下来时天地和万物、圣人和百姓的关系。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上面是天,脚下是地,而我们所看到的万物都是生长、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大环境里,所以看所以可以看作是天地在管理万物,但是在第一章里说了“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天地所遵循的规律集合叫做无,万物所遵循的规律集合叫做有,天地和万物所遵循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按照无为的思想的话,天地如果要去管理万物,那么就要按照万物所遵循的规律去做,也就是天地对万物要“仁”,天地不能把万物当成刍狗。说到这里,我们如果去直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样的话,与前面所说的逻辑是相悖的,所以第一段应该是个假设,即如果天地不仁的话,它就会以万物为刍狗。圣人和百姓的关系也是如此,圣人是一个国家的管理者,而百姓是这个国家的子民,是圣人管理的对象。我们可以看作是百姓生长、生活在圣人掌控的国度里,圣人及圣人的国家为百姓提供了一个生存的大环境,圣人的特点是“无为”,是“仁”,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圣人不仁的话,他就会把百姓当成自己制作的刍狗,随意而为。这两个假设还是在讲无为的角度是从对方出发。

提出这么一个观点之后,就要去论证他的观点是对的,论证方法就是用生活当中的真实的例子作为论据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五章的论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很大的橐龠吗?我们不用深究橐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橐龠可以理解为气囊之类的工具。里面有气,能把这个橐龠内部撑起来,如橐龠对内部的空气施压,那么空气就会从橐龠里出来。这说明橐龠内部的空气虽然被橐龠包围和管理,但是里面的空气并不是完全服从于橐龠的。里面的气“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挤压橐龠,里面的气不会自己跟着去缩小自己的体积,而是会从里面跑出来。空气遵循的事它自己的道,而不是橐龠。所以呢,想要空气留在橐龠里面,为橐龠所用,那么只能去遵循空气的特点,留出足够的空间,不能任意的给橐龠施压,那样里面就存不住气了。而橐龠的原理其实就是利用了空气“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特点,是按照空气所遵循的道来管理空气,橐龠遵循内部空气的道来管理空气,这就是本章最后所说的“守中”,其实守中也就是无为。

最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两句话是说脱离了道的话,自己主观上有再多的想法也没有用,还是要遵守道,要做到无为。

本章是要证明无为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但是本章很明显的是说给统治阶级听的,本章是以天地、圣人、橐龠为例,来告诫统治者要无为而治,是有很鲜明的阶级性的。所以《道德经》其实是在讲政治和管理,并不是讲什么长生不老,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以《道德经》为经典的道家并不等同于道教,所谓道家本质上是后人归纳前人的思想,给前人的归类,我们现在说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人家自己未必认为自己是道家,道家这个名是别人给他们起的,不是他们自己给自己起的。不过教派的明细常常是自己给自己起的。

(0)

相关推荐

  • 第7讲 第5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我读老子】

    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音陀月)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导读 继第4章论道之后,本章用"兴"手法,从天地 ...

  •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五章:天地不仁

    第五章:天地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天地不仁: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 这里的 ...

  • 道德经第五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五章 虚空化物章 第一 ...

  • 道德经第五章解析

    道德经第五章解析

  • 守中:“与道同行”的修持法门(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天地无情,似无情实至情,唯如此,方能生育万物: 圣人无情,似无情实大爱,唯如此,方能主持公道. 由天地而圣人, 由圣人而到每个人, 这些都是相通的, 从中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修持法门, 那就是, 多言数 ...

  •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 ...

  • 道德经 | 第五章:风箱式的说话艺术

    道德经 | 第五章:风箱式的说话艺术 道德经 | 第五章(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 ...

  • 道德经 | 第五章:正言若反

    道德经 | 第五章(3)来自慈怀书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 ...

  • 道德经 | 第五章:圣人与刍狗(2)

    道德经 | 第五章(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 道德经 | 第五章:圣人与刍狗(上)

    道德经 | 第五章(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