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北京古城建筑风水解读
北京古城建筑风水解析
尹锋
作为古都的北京城,从明代开始建造,最初的设计理念也完全是按照“法天象地”思想实施的。根据古代分野,北京对应天垣紫微,紫微为至尊之星,为天之枢纽,有众星相拱之象。紫微又代表黎明之光,建都于此,帝王则可面南向明而治,安抚天下。明代刘基在《堪舆漫兴》中作诗称赞:“北龙结地最为佳,万顷山峰入望赊。鸭绿黄河前后抱,金台千古帝王家。”北京整个城池分内城与外城,外城在南,内城在北,取天南地北、前南后北之象义,内城与外南面俱开三门,合“叁天”之数,其余三面均开两门,内城共开九门,外城共开七门,“九”、“七”为易学中太阳、少阳之数,宜于人居。中轴线从外城南边中门永定门起,经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地安门最后至鼓楼,长十五里,合洛书九宫纵横十五之数。整座城市以故宫为中心,外设天、地、日、月四祭坛。天坛在南,地坛在北,为天南地北之象;日坛在东,月坛在西,合日东月西之意;与先天八卦方位及意象吻合。左祖右社在皇城的东西两侧,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理念建造。在四祭坛中,天坛在京城之内,其余三坛则在京城之外,体现了古人对天的敬畏与尊重。
在明初改建北京城时,为镇住大元帝国的“王气”,负责改建的堪舆家提出要在元代宫城的主要建筑延春阁的原址基础上堆山镇之。于是在改建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兴建宫城的建筑垃圾和从护城河中取出的大量土方,在此筑起了一座高五十多米的山丘,命名为景山,又赐名曰万寿山,以此来镇前朝帝王之气。景山共有五峰,其中峰正好处于全城南北的中轴线的上,并成为改建后的京城中点。景山正对着故宫北门神武门,成为宫城北面的一道屏障。这样一来,使紫禁城完全符合风水学上依山傍水理念,后有万寿山,前有金水河,形成了负阴抱阳,藏风得水的理想格局。万寿山主峰为全城的制高点,在山顶可俯瞰整个京城,在全城防火防灾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万寿山的建造与形成,可以说是风水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的经典之作。
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历时十四年建成。其规模宏大,占地7.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为1.5平方公里,有房屋9999间半,黄色琉璃瓦屋顶,蓝色护城河和红色围墙把它与外界隔开。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为何把皇宫称之为紫禁城呢?在古代天文学上,将天上的星宿划分为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三垣在北斗星的东北方,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居住之所,封建帝王象征天帝之子,故所居之地带“紫”字,用以对应紫微星垣。因为皇宫对一般老百姓来说是等级森严的的“禁区”,所以用“禁”字体现皇宫的无上尊严,故皇宫又称之为“紫禁城”,唐代诗人王维笔下曾有“芙蓉阙下令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的诗句,可见唐代已把皇宫称为“紫禁”了。“紫禁城的风水思想反应了古人宏大的宇宙思想,紫禁城通过万岁山、金水河、天寿山、燕山、太行山与昆仑山一脉相连,通过山把天上的元气引入紫禁城之中,藏于天地乾坤交会之处,这是紫禁城的宇宙生成之道即“气”。
天上以北极星为中心,所有星宿皆围绕着它而布局,北京城以中轴贯穿全城,使天下所有的山川皆围绕着它而分布,皇帝坐镇太和殿,如北辰贯乎中天,‘南面而听天下’,这是紫禁城的宇宙结构。北京城以中轴为界,分为东、西两半,以东属阳,以西属阴,以太和殿为中心,它的左边是阳,太阳升起的地方,它的右边是阴,太阳落下的地方,这是紫禁城的宇宙时空。紫禁城由五大元素组成,土在中央,水在北方,金在西方,火在南方,木在东方,宫殿因此而建。内庭东西六宫按六六大顺卦象而建,东西七所按北方七宿星座而列。日东月西,天南地北,分布在紫禁城四方,紫禁城的东边生成阳四命卦,西边生成阴四命卦,形成北京城两大阴阳宅区,这是紫禁城的宇宙大厦。”(王子林著《紫禁城风水》序)
故宫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品之作,它凝聚着中国先祖巧夺天工的不朽智慧,同时体现了统治者的理想及民族文化的精神。从如此庞大的建筑规模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小建筑起伏有情,呼应协调,组合有序。一条南北中轴线通贯其间,成为紫禁城整体布局及整个北京城的基准线。皇上主理朝政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线上。“即将主要建筑物安排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左右取得均衡对称,加上高低起伏变化。这种建筑艺术,呈现出雄伟、肃穆、开阔的气势,宫庭建筑尤其如此:明、清遗留下来的北京旧城、故宫、民宅是典型的样式。”(葛路:《魏晋南北朝的艺术美》,载《美学演讲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版,第205页)中轴是皇帝的御道,皇权的象征,神圣无比,皇帝以外的任何人不得在上面行走。中轴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观察认识,认为北极星是天之中心,天象运行、四时交替都是由北极星所决定。北极星在天上的位置有固定性,而天上的其它星宿则围绕它运行,因此在古人心中形成了“北极”主宰宇宙万物造化的政统思想。以致于孔子在论述为政之道时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极成为天之轴心,紫禁城的中轴线天轴北极对应,故把最重要的建筑置于其上,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象征众星合拱北极之势。“中轴的神圣性,决定了中轴上的建筑的双重性,一方面是作为布政决策的殿堂,另一方面又是作为天地之道即乾坤、阴阳的象征。二者把世俗的权力超世俗的神权合于一体,使中轴上升为一种观念的本体存在。所以中轴上的建筑,都是最大限度地体现着中轴的力量,展示着中轴作为天地之中心的恒久基准。”(王子林著《紫禁城风水》199页)
背山面水是风水文化的基本理念,金水河源头从紫禁城的西北方玉泉山流入宫中,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从而形成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葬经》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金水河源头从西北沿万寿山麓而下,流入紫禁城的护城河中,合乎“气籍以水导之”的风水逻辑,西北方在八卦方位属乾卦,乾为天门,以象征金水河之“水从天上来”之意;以五行生克角度看,水从乾宫而来,乾属金,金水相生,故名为金水河。河水入城后经城隍庙蜿蜒而行至武英殿、断魂桥,而后过奉天门进入太和门外的河道,又弯曲经文渊阁到前星门,再穿过燕结门、东华门,从东南角入注护城河。东南在八卦方位中属巽卦,巽为地户。风水学上有“开天门,闭地户,通人门,塞鬼路”之说,又有“来水处为天门、去水处为地户”之说,可见金水河之水从西北而来、东南而消,以合“开天门,闭地户”的风水理念。河上之金水桥造型似一美弓,形成玉带环绕的风水象征,意味着金水缠绕有情、朝护拱主的皇权思想。符合“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塞而不理。”的风水原则。
故宫的正门是午门,呈“凹”字形,以便于纳其生气,中间开其三门。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这些都是“九五至尊”的象征。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太和殿”与“保和殿”体现了《周易》中“保合太和”思想,“中和殿”则体现着儒家“中庸之道”的理念。三座大殿屹立在一个形似“土”字的三台上面,体现出设计者“土居中央”、“土生万物”的易学思想。皇帝居所称为“乾清宫”,在《周易》中,乾为天主阳,代表君,“乾清”则表示着皇天清明、统摄万物之象,合《周易·彖传》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之意。皇后居所称之为“坤宁宫”,坤为地,主阴、主静,又代表女性,“坤宁”有大地安然宁静之意,同时《周易·彖传》中又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之语。清、宁二字都包含着安定、详和的意思,在《周易》六十四卦组合中的《地天泰》卦,有国泰民安之意,故“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的配殿被命名为“交泰殿”。在乾清宫两侧,东边为“日精门”,西边为“月华门”,这是因为在先天八卦方位中“离卦”在东主日、“坎卦”在西主月的因素。在易学文化中,天为阳,地主阴;男性主阳,女性主阴;前为阳,后为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等。所有这些在故宫建筑中无处不在,如天子执政的朝廷在前面,皇帝、皇后生活的寝宫在后方,这不仅适应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阴阳之说。前朝安排三座大殿,后宫部分只有两座宫,符合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之说。故宫所有建筑群体均为红体黄瓦,在五行中,红色属火,黄色属土,由于火可生土,故火在下土在上,土为万物之母,所以黄色成了五色的中心。正因为如此,紫禁城中几乎所有的宫殿屋顶都用黄色琉璃瓦,而且故宫中央的“太和殿”便建在“土”字型的石台之上。
值得一提的还有天坛的设计构思,天坛建筑以主体以红色为主,但建筑的部却为蓝色,与上天为一色。天坛建筑造型为圆形,地坛造型为方形,取天圆地方之义。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内部设计浓缩了古代天文历法思想,中间有四根高大的“通天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外面有二十四条立柱,主二十四艺气;二十四根柱分为内外两圈,内圈十二根代表十二个月,外圈十二根代表十二个时辰;中间四条“通天柱”加上外面二十四根立柱共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宿;再加上顶部的八条童柱,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星。整个祈年殿内部映现了一年四季的天象变化规律,用以祈求上苍保佑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天坛中用来祭天的场所是“圆丘坛”,是直接与天相通的神圣之坛。其坛在建造中运用易学中“叁天两地”之说,由于三为天数,九为三的倍数,代表九重天,所以圆丘坛的整体设计都是处处以“九”为本。圆丘坛分为三层,每层台阶均为九级;最上层中心处为一圆形的“天心石”,石外共铺九圈孤形石,每圈依次为九块、十八块、二十七块、三十六块、四十五块、五十四块、六十三块、七十二块、八十一块;第二层仍铺石九圈,依次为九十块、九十九块、一百零八块、一百一十七块……直到二百四十三块;第三层从一百七十一块起……直到二百四十三块;可以从中看出其数俱为九的倍数。圆丘坛周围的石护拦,每层的护板数也是九的倍数,上层三十六块,中层七十二块,下层一百零八块。正是由于圆丘坛的这种特殊构造,才产生了“天心石”的神奇效应。当人站在“天心石”上发出声音时,仿佛就会听到四维上下的回音,象天籁之声不绝于耳,有如“通天”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紫禁城的建筑设计是专制统治与礼制等级的完美载体,其建筑造型艺术特点体现了一种和谐之美,主次分明,方正对称,大小高矮,遥相呼应,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数理结合,形成了一个气势宏大、高度和谐统一的整体,给人以肃穆尊贵之感。奥斯巴·西陵于1912年参观紫禁城,他描述道:“连续的水平和空间的积累以及韵律的意境,是构成紫禁城决定性均衡状态的基础,这种均衡状态也表现出传说的、哲学的、科学的智慧结晶,使得这座城市精巧地为宇宙中心的象征”。
易和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曾先后为海航集团、法国JZ药业、天宇毛纺、辰龙集团、华中集团、澳洋地产、亚美地产、辰纪地产、国力地产、腾达地产等企业进行策划指导。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