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饕食话之菌子的味道

端阳前后,三睛两雨,各种蘑菇破土而出,菌香四山。采蘑菇的时节到了。

               1

“采蘑菇”,这是外地人的说法,属“书面语言”,当地人叫“检菌子”。

康定城北的子耳坡山上,有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营造的人工林,炉城人习惯叫它小松林。小松林与跑马溜溜的山隔河相望。

康定子耳坡上的小松林

小松林远眺

一场雷雨之后,娇阳一露笑脸,老锅庄院坝头的一群“半截子幺爸”,便抓紧钉点儿“课余时间”,邀邀约约,叽里哇呐,一鼓作气冲进那片林子。

小松林与跑马山隔河相望

这群“闹山麻雀”眼明手快,一会功夫,一个个就背起一小背蒌活鲜鲜嫩生生的菌子下山了。

家中大人接过小背蒌细细打点,眼睛一亮,嚯,当中什么牛肝菌、羊肚菌呀,刷把菌、松毛菌呀,红紫菌、鸡蛋菌呀,真是诱人!

牛肝菌、羊肚菌、鸡蛋菌是其中的上品。

那尚未散开的白白的菌盖、活象鸡蛋一样的尤物,是我们的最爱。用手将“蛋”连菌把子轻轻撕开,放些大蒜和猪肉(叩肉罐头最佳)一起烧出来,那味道真是莫摆了!

羊肚菌

还一些叫不出名儿来的杂菌,那菌盖活象涂抹了一层厚厚的蜡,很是光鲜,轻轻一掰就会流出白色的浆浆,这样的菌子有巨毒,是万万不能吃的。误食这种有毒的菌子,被闹翻甚至丧命的例子不是一两个。

烧野生杂菌,有条重要的预防措施,那就是必须加大蒜。睁大眼睛瞧着,发现锅中大蒜一变黑,这锅菌子就绝对不能吃,必须马上倒掉。

……

2

书上说,松茸(青杠菌)产自松栎林中。“栎”是人们常说的青杠树中的一种。所谓松栎林,也就是松树和青杠树的混生林。

在康定折多山以西下木雅地方的立曲河一带,青杠林多,林子里就出产青杠菌。

当地老乡走进林子,顺手检下回一裙包,丢些在子木灰中一冒,蘸点盐,味奇香,鲜极了。早年,我们在这一带工作,干群关系很好,常得老乡馈赠。平时,想品尝品尝,不好白要,买一点儿,一斤最多也就两三毛钱。

松茸(青杠菌)

改革开放后,这东西就一下子给炒神了。名字也从“青杠菌”变成了“松茸”!成了远销日本的“外贸商品”。

据说,日本人视松茸为“神菌”。在他们心目中,吃了这口感如鲍鱼的“神物”强精补肾,健脑益智,还可起到抗癌的作用。

研究证明,松茸中含有18种氨基酸,14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时还含有多种蛋白质和3种珍贵的活性物质。

自成为远销日本的“外贸商品“,以往两三毛钱一斤的山货,一下子涨到了几十甚至上百元一斤的天价,而且这还是当地的收购价。

当年在康定的沙德地方还出现过这样的趣事,有个放羊的娃娃,一连儿天天天捡一背青杠菌到贸易小组卖,几十元一斤,乐坏了他。卖的钱衣服包包装不下,背的挎包也装不下。凡他喜欢的东西,直叫售货员拿就是。当年人们稀罕的什么收音机、热水瓶、打火机、手电筒呀,什么长筒、短筒的皮靴、胶鞋呀,什么卡克衫、运动裤呀,装了一包又一包……

到日本路途遥远,出口的松茸多是盐渍过的“保鲜”货,他们尝不到地道的本味。

凡有松栎林子的地方,就有松茸。我在九龙县尝过松茸,在乡城的大雪山上品过松茸,就是调到成都后,还托在雅江商业局工作的老战友带点干松茸来解馋。九龙、乡城、雅江、康定的沙德……这些地方,青杠林多,自然松茸多。

青杠林中,不仅产松茸,还长别的菌子。那年,我们在乡城的青杠树上就采到过另一种稀有的蘑菇—猴头菇。

猴头菇   1980年摄于乡城的青杠林中

新鲜猪肉烧猴头菇,味道美极了!

3

在康巴生活多年,捡菌子,品蘑菇,算是难忘的乐趣之一。

除了象在子耳坡小松林那样的松树林中捡杂菌,到青杠林里觅松茸,再就是在绿草地上拾蘑菇,去杉木林中捡青菌。

早年,多在基层工作或采访,到牧区是常事。一到盛夏,在草原上捡蘑菇真是其乐无穷。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次在石渠草原采访,正逢盛夏,就亲历了拾蘑菇之乐——

一场喜雨将草地洗得分外的绿,几道彩虹将兰天与绿地连在一起。顿时,草坝子上便冒出密密麻麻的小白点儿,若闪闪繁星铺满一地,这就是天赐的美食白菌子。

这时当地同志和牧民一样忙将一对对尖沟子背篼,搭在架好鞍子的黄牛或阿角牛背上,就直奔长满白菌子的地头,我们亦乐得尾随其后。不到半天功夫,就满载而归。

……

这白菌子,不单是海拔四千多米的石渠草原出产,别的草坝子也一样有。早年,我们在康定折多山以西从营官寨到新都桥的十里大坝子上就捡到过白菌子。

当然,最著名的要数蒙古大草原上出产的白菌子。张家口是蒙古草原白菌子的集散地。故,在张家口交易的蒙古大草原的白蘑菇,人们便自然而然称之为“口蘑”。于是“口蘑”就成了白菌子的美称。

口蘑(白菌子}的口感有别于松茸。松茸味厚,浓香,宜炒宜烧宜炖。口蘑(白菌子)则清香淡雅,最宜汆汤。

口蘑(白菌子)

石渠白菌子早已名声在外,内陆一些著名的餐厅,就曾向石渠订购“口蘑”。县商业局的同志告诉记者,上海的大饭店就曾向他们订购过“口蘑”(白菌子)。

4

在大片的杉树林中还出产一种与松茸、口蘑和别的杂菌不一样的菌子。因它的菌盖略带青色,所以人们便叫它青菌。

我在康定生活多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那时,每到盛夏,在市场上见到的菌子中,青菌是大宗,由关外的老乡一大筐一大筐,一大袋一大袋地从折多山以西那边驮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曾在康定折多山以西东俄洛乡的柏桑、拔桑一带工作。与塔公松林口毗连的柏、拔桑地方,有大片的杉树林,一到盛夏,雨过天晴,林子中有捡不完的杉木菌(青菌)。故常吃到这种菌子。

折多山以西地方,大片的杉树林子当然不只柏、拔桑那一点儿,放眼一看多的是。

每年盛夏时节便是当地老乡大发“菌子财”的好时机。他们把捡回的青菌,一驮一驮的运到康定,摆到大街小巷,价格也不贵。据说至今依然如故。

我家早已迁居成都,每年这个时节,家人若有机会回康定总不忘捎点出来。

青菌其味微苦,不象松茸、白菌子那样讨人喜欢。可每当品尝到这清香中略有点苦涩的味道时,心中总有些说不完道不尽的滋味。

(0)

相关推荐

  • 雨后松林里,大红菇白栗菌到处都是,原来采拾菌子可以这么轻松

    雨后松林里,大红菇白栗菌到处都是,原来采拾菌子可以这么轻松

  • 如愿相遇-黑牛肝菌

    注:本公众号的所有图文均出自作者本人,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麦浪孤帆") 走了一片阔叶林,又进入一片松杉树混合林.因为之前迷路的是松林,所以这一选择只是简单的为了不重复之前 ...

  • 私享主义 | 第一次去云南吃菌,如何表现得像个老手?

    每到6月,随着雨季的来临,昆明的木水花野生菌市场就开始忙碌起来.到了7.8月份,市场里的狂欢气氛达到高潮.松茸.牛肝菌.块菌.松露.羊肚菌,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新鲜的泥土混合着菌子独有的醉人气息,菌子 ...

  • 雨后松林里,鲜嫩的菌子在松毛下,随处翻开都是惊喜

    几场雨落地,山林里到处湿漉漉的,穿上雨衣,在松林里采拾菌子.翻开松毛,随处可见鸡油菌.扫把菌.奶浆菌等,来,跟随花腰妹的脚步一起拾菌子咯!

  • 野生菌之乡

    采蘑菇的人儿啊 翻过一山又一山 采到蘑菇一筐又一筐 说起云南的野生菌,可能懂吃爱吃的人会直流口水,而更多的人则是念叨着吃了会见到"小人".想着那些吃死人的恶劣事件. 其实,对于家乡 ...

  • 又有两人吃菌中毒死亡!两个月内,缅甸掸邦已有四人死亡

    [缅甸中文网讯]掸邦北部消息,8月5日晚12点左右,皎梅镇茵京山4号区一间民宅内,一男一女食用了蘑菇.腌制茶叶.竹笋后食物中毒,不幸去世. 据了解,皎梅茵京山4号区玛雅挨征,在家中使用蘑菇.腌制茶叶. ...

  • 松林发现珍贵蘑菇,街上卖180元一斤,挣钱就是这么简单

    松林发现珍贵蘑菇,街上卖180元一斤,挣钱就是这么简单

  • 巧遇黄牛肝菌

    注:本公众号的所有图文均出自作者本人,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就好(麦浪孤帆或者大盗贼),如果愿意注明出处当然最好. 雨点打在树叶上窸窸窣窣的,似乎林子更安静了一点:我始终低着头在林子里搜寻着每一寸有可能躲 ...

  • 野饕食话之令人难忘的酸菜二季豆汤粑子

    在大小鱼通的山区,出产各种云豆.有大若鸡肾的白云豆(又叫雪山大豆),更多的是五彩纷呈的小云豆,枣红的.黑的.花的,也有白的,各色各样,很是好看.当地人统称它为二季豆.因形似猪腰,又叫猪腰子豆. 二季豆 ...

  • 野饕食话之 猪“下水”

    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人逼债,要拿猪肉去还,那时又是"三年困难时期","养人"都恼火,哪有好多粮食去养猪,猪肉自然奇缺.为了还债,伟大领袖都带头省嘴,全国人民哪还敢 ...

  • 野饕食话之 熊掌煮不

    康定地方多山,尤其在折多山东边沿大渡河的上下鱼通地方,更是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是各种野兽的乐园.山民们靠山吃山,狩猎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项劳作.那年月,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仅任其捕杀,还把他当作 ...

  • 野饕食话之奶豆花

    所谓奶豆花,其实就是发酵过的酸牛奶.这只是我对这东西与众不同的一种叫法. 当年下基层,提倡"三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到了半农半牧区,或者牧区,住在藏族群众家里,最乐见的就 ...

  • 野饕食话之 食堂往事

    建食堂.办食堂.散食堂,我差不多经历了农村从吃开始"大锅饭"到"散伙"的全过程.建食堂,吃大锅饭,开始干饭大肉敞开吃,过上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qu ...

  • 野饕食话之品味“藏香猪”

    今天,"藏香猪"在餐饮圈炒得火热.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就领略过藏香猪儿的滋味. 国营甲根坝贸易小组收购的"藏香猪" 当年,我曾在康定县折多山以西的木雅区 ...

  • 野饕食话之“百鸡宴”(上)

    夏日,是高原的雨季,民谚有"四五六,淋得哭"之说.在这种季节,贡 嘎山区的雾,是够使人发愁的了. 天边晨曦微露,那雾幛就从深深的谷底漫上来,霎时淹没了我们的营地,裹紧了玉骨冰肌的& ...

  • 野饕食话之 “百鸡宴”(下)

    最令人难忘的,还数一次偶然的奇遇.那回我因工出差,正赶上乡上的民兵集训.为了考核战士们实弹射击的本领,中队长发给每个队员子弹一发,规定晚上每人必须交回野鸡一只.太阳一落坡,队员们就隐入了四山的丛林:到 ...

  • 野饕食话之领受彝族同胞的打鸡款待

    九龙县的乃渠公社盛产花椒,有椒乡之称.1978年秋,我们特地前往采访. 公社同志介绍,全社头数那个叫黄牛厂的山村出产的花椒品质最好.一位公社领导的家就在黄牛厂.于是我们就直奔这个山村而去. 九龙是甘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