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附麻油膏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交叉。先后师承闽南师范大学邓文金教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一级教授、院士待遇)詹石窗教授、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目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荣获2017年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3项。目前主要从事道医哲学、古中医药学、古天文历法等研究。

菖附麻油膏[1]:“耳卒痛,蒸盐熨之。痛不可忍求死者,菖蒲、附子各一分,末,和乌麻油炼,点耳中,则立止。”[2]

本方出自《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卷六》。肾气开窍于耳,耳朵为九窍之一,肾气足,耳窍通,则能听音。今耳卒痛,病在肾气,小痛隐痛为虚,大痛剧痛为实、为堵。方中以水蒸食盐熨之,是因为食盐味咸寒,可入肾气。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曰:“盐禀水气以生。……气薄味厚,阴也,降也,入足少阴……”[3]李时珍也说:“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4]以水蒸气将食盐蒸热,则借助热气能够较好地渗透耳窍,温通耳部血气而收除痛之效。方中还提到如果痛得特别厉害,则用“菖附麻油膏”。

方中菖蒲是多年生草本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又称为石菖蒲、昌本、昌阳、昌草、紫菖蒲、苦菖蒲、水剑草、九节菖蒲等,今以石菖蒲为正名。《本草纲目》阐释了其多个药名蕴含的内涵:“[释名]昌阳(《本经》)、尧韭(普)、水剑草。时珍曰: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又《吕氏春秋》云: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则菖蒲、昌阳又取此义也。《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5]李时珍还分辨了古代五种菖蒲:“时珍曰:菖蒲凡五种:生于池泽,蒲叶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于溪涧,蒲叶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荪也;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细,高四五寸,叶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则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谓之钱蒲是矣。服食入药须用二种石菖蒲,余皆不堪。此草新旧相代,四时常青。《罗浮山记》言:山中菖蒲一寸二十节。《抱朴子》言:服食以一寸九节紫花者尤善。”[6]李时珍指出这五种菖蒲,只有第二种和第三种才是石菖蒲,方可入药用。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来市面受所售的九节菖蒲却不是药用的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而是毛莨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干燥根茎,与古之所用不同[7]。其原因,“盖因此草的根状茎细瘦而多节,与'一寸九节’有相符之处,故而被误认为九节菖蒲。”[8]菖蒲以“昌本”为名在《周礼》中已出现,不过其药用功效的明确记载则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菖蒲,味辛,温。主风寒痹,欬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9]石菖蒲主要分布于四川,是为道地药材,多为野生,常生于山谷石岩、水边,因其味道辛苦香而气清香,故其升散通窍之力较强。陈嘉谟在《本草蒙筌》说:“味辛、苦,气温。无毒。……下气除烦闷,杀虫愈疥疮。消目翳,去头风。开心洞达出音声,益智慧通窍虚灵。劫耳聋耳鸣,禁尿遗尿数。”[10]方中用石菖蒲治疗耳痛乃是借助其辛散通窍除耳部血气之瘀浊。《本草经疏》对其这种升散通窍进行了阐释:“菖蒲,君,正禀孟夏六阳之气,而合金之辛味以生者也。其味苦辛,其气大温。阳精芳草故无毒。阳气开发,外充百骸,辛能四达以散邪结,此通利心脾二经之要药也。”[11]张志聪《本草崇原》也说:“菖蒲生于水石之中,气味辛温,乃禀太阳寒水之气,而上合于心肺之药也。……开心孔者,太阳之气,上与心气相合而运其神机也。五脏在内,九窍在外,肝开窍于二目,心开窍于二耳,肺开窍于二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前后二阴。菖蒲禀寒水之精,能濡五脏之窍,故内补五脏,外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是通耳目口鼻之上窍也。又曰:主耳聋、痈疮者,言耳不能听而为耳痈、耳疮之症,菖蒲并能治之。”[12]可见,石菖蒲主要通于心气,又外通九窍,且心气主发散,故能入耳窍而通瘀浊。

方中的附子主要是入肾气,以其药气的升散连于耳部通散湿浊。因为耳朵疼痛是耳部血脉严重堵塞所致,所谓“痛则不通”是也。耳朵大痛当是耳部的微细血脉堵塞,唯有附子的雄健之力方能通开。

方中“乌麻油”又称芝麻油、胡麻油、麻油、香油,乃是芝麻种子榨取的脂肪油。原植物芝麻又称为胡麻、乌麻、脂麻、油麻、交麻等名,系从国外引进。《本草纲目》记载:“[释名]巨胜(《本经》)、方茎(《吴普》)、狗虱(《别录》)、油麻(《食疗》)、脂麻(《衍义》,俗作芝麻,非)。……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胡麻即今油麻,更无他说。古者中国止有大麻,其实为。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以别中国大麻也。寇宗奭《衍义》亦据此释胡麻,故今并入油麻焉。巨胜即胡麻之角巨如方胜者,非二物也。方茎以茎名,狗虱以形名,油麻、脂麻谓其多脂油也。……弘景曰:胡麻,八谷之中,惟此为良。纯黑者名巨胜。巨者,大也。本生大宛,故名胡麻。又以茎方者为巨胜,圆者为胡麻。”[13]“大宛”是古代中亚国家名,约今天费尔干纳盆地。根据此说,芝麻系汉代张骞从西域引进。但近现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汉学家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指出:“中国人把脂麻(芝麻)(脂麻科)和裂果重(亚麻科)混淆起来,合成为一个单名“胡麻”(伊朗麻),唯一显而易见的理由是这两种植物的种子都出产在医药上有同一用途的油。”“(芝麻)虽然这种植物肯定是由伊朗地区传到中国,然而在什么年代传来的却仍然不清楚。”[14]劳费尔此言是否正确还有进一步考证,然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却已经把榨油可以食用的“胡麻”和只能点灯的“亚麻”分为不同条目予以收载阐释。正是由于胡麻别名较多,容易混乱,李时珍又引寇宗奭言“宗奭曰:胡麻诸说参差不一,止是今人脂麻,更无他义。以其种来自大宛,故名胡麻。今胡地所出者皆肥大,其纹鹊,其色紫黑,取油亦多。《嘉佑本草》白油麻与此乃一物,但以色言之,比胡地之麻差淡,不全白尔。今人通呼脂麻,故二条治疗大同。如川大黄、上党人参之类,特以其地所宜立名,岂可与他土者为二物乎?时珍曰:胡麻即脂麻也。有迟、早两种,黑、白、赤三色,其茎皆方。……”[15]对于可以食用的这三种胡麻,作用又有不同,李时珍分析道:“时珍曰: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胡地者尤妙。取其黑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赤者状如老茄子,壳厚油少,但可食尔,不堪服食。”[16]李时珍指出服食首选黑芝麻,榨油首选白芝麻,赤芝麻虽然可以食用,但达不到服食的水平。因为服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经过一定火候、工艺手段炼制而成;长期服用。炼制后其精气内敛集中,补益功效甚佳,如黑芝麻需要经过九蒸九晒:“胡麻,[修治]弘景曰:服食胡麻,取乌色者,当九蒸九暴(曝),熬捣饵之。断谷,长生,充饥。……蒸不熟,令人发落。”[17]今天作为食用的芝麻则主要有黑芝麻、白芝麻两种。

本方采用“乌麻油”即指黑芝麻油,虽然其为服食养生首选,但也是入药用之首选。对此,《本草纲目》指出:“胡麻油,即香油。弘景曰: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然灯耳,不入药用。……时珍曰:入药以乌麻油为上,白麻油次之,须自榨乃良。若市肆者,不惟已经蒸炒,而又杂之以伪也。”[18]就是说,黑芝麻直接榨油可入药用,李时珍阐释其药性云:“甘,微寒,无毒。[主治]……解热毒、食毒、虫毒,杀诸虫蝼蚁。”[19]《随息居饮食谱·调和类》也曰:“脂麻油,甘凉。润燥,补液,息风,解毒杀虫,消诸疮肿。”[20]乌麻仁色黑,榨油后色黑黄带红、质地柔润,气香味甘,以其作为媒介烹炼药材经火则性温润,且为种子油,故入肾气为主,脾气、胃气为辅。

耳朵大痛乃耳部血气堵得厉害,急则治标。本方以乌麻油烹炼石菖蒲、附子乃是取菖蒲、附子的升散通窍之性,再以乌麻油的温润之性润之,则一通一润,血气运行顺畅则耳痛得除。方中“菖蒲、附子各一分”是指取二者等量之意,乌麻油可取1升左右,平常制成药膏备用。全方的具体操作和药气运行图示如下:

耳朵突然疼痛,就用水蒸热食盐热敷。如果疼得特别厉害,就用菖蒲、附子各等量(可各取100克)研末,用乌麻油(可取1升左右)烹炼,待药膏成后取适量点涂在耳朵痛处,疼痛立止。


[1]  方名“菖附麻油膏”为笔者所加。

[2]《葛仙翁肘后备急方》,《道藏》第33册,第82页。

[3](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01页。

[4](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383页。

[5](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797页。

[6](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797页。

[7]  徐春波主编:《本草古籍常用道地药材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387页

[8]  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114页。

[9](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10](明)陈嘉谟撰,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校注:《本草蒙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11](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27页。

[12](清)张志聪撰,高世栻编订,张淼、伍悦点校:《本草崇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39—40页。

[13](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836页。

[14] (美)劳费尔著,林筠因译:《中国伊朗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22、125页。

[15](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836—837页。

[16](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838页。

[17](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837页。

[18](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839页。

[19](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839页。

[20](清)王士雄原著,宋咏梅、张传友点校:《随息居饮食谱》,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第22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