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工人创作》到《河南工人》(回忆录.上) | 作者 王守安

从《河南工人创作》到《河南工人》

(回忆录.上)

王守安

1979年元旦后不久,中国第二砂轮厂工会办公室来了两位不寻常的客人——河南省总工会宣传部的周文祥部长和杜庆仝同志。他们是专门驱车到郑州西郊,来商量我的调动事宜的。

事情的起因是:我前段时期给河南省总工会领导写了一篇关于重视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建议,没想到引起省总工会领导的重视,特别是当他们和我的姓名对上号,知道了我就是第二砂轮厂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的“工人作家”后,主抓职工文化教育的张子光副主席,专门把我约到省总工会面谈一次,对我的情况有了更多了解,并征询我是否愿意到省总工会来做宣传工作。这对于当时已经30岁还是“以工代干”身份的我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件大好事。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没想到没几天,省总工会就派了两位宣传部领导亲自来商议我的调动。

当时接待省总工会领导的是厂工会张伟主席。因为他一直想把我转干后调到厂工会做秘书,并已经同我所在的八车间领导进行了沟通。但这次又没法驳上级工会的面子,于是就来了个缓兵之计,答应周、杜二位领导可以办理借调手续,人事关系先不转,看看我是否能满足省总工会工作,半年考核后再决定是否调动。周、杜二位看张主席说的恳切,也同意先放人,就没有再坚持办调动。就这样,元旦假期一结束,我就拿着介绍信到省总工会宣传部报了到。

当时,河南省总工会主席是张盾同志,副主席中有跟随过皮定均司令的老红军干部张子光、资深工会领导崔进署、当过全国劳模的纺织女工盛婉等。宣传部一共7名同志,部长周文祥和杜庆仝都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还有陈恒文、高效民、夏爱华、黄廷秀、李大辉等5位各具特长的中青年同事。办公地点在郑州金水路17号省总工会会办公楼三楼,与《工人日报》河南记者站一个楼层。我的岗位分工就是筹办并主编《河南工人创作》——河南省唯一的一份职工文学内刊,每期印刷5000份,免费发放到全省18个地(市)级工会、130多个县(区)工会组织。创办这一刊物的目的就是繁荣职工文学创作,为全省职工开创一块发表文学作品的阵地,通过努力,办出质量,办出影响,力争到1981年正式注册出刊发行。

《河南工人创作》是纯文学季刊,计划每年出版4期,设置的栏目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曲艺、文艺评论为主,兼顾歌曲、书法美术、摄影、创作辅导等,刊物为大16开本,每期发表作品64~120个页码(视稿件数量),单期文字容量最高达15万字以上。

《河南工人创作》说是一个编辑部,其实就我一个光杆司令。从组稿到编辑、送审、排版、校对、签字付印、付款报销……一直到安排下发到各地市县工会组织,统统都是我的事。好在我的顶头上司杜庆仝同志很放手,我送审的稿子几乎一路绿灯。但就这也把我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1979年的两期试刊和1980年第1期,由于作者和稿件匮乏,我天天打电话写信,向我熟悉的工人作者、工人作家约稿。经过不间断的联系,绝大多数作者都寄来了稿子。可难题又来了,你约的稿子质量好还罢,如果质量差,你就得费老劲去修改提高,还要尽量发表出来,要不就把人得罪了。所以那一阶段,我每天都在通宵达旦的忙,不是约稿,就是改稿,但也乐在其中,毕竟团结了一大批骨干工人作者。

1979年的试刊和1980年第1期,我发的稿子几乎都是熟悉的工人作者的,仅郑州就有后来成为有影响作家的张秀生、宋德潮、周思民,诗人王中朝、陈铁山、刘福智、王剑,李福印,曲艺家刘建勋、郭治国、朱松山,漫画家郑凤岐等。由于稿件仍显单薄,还约了部队作者潘万提、陈铁山,专业文化人士崔登云、李殿美等的作品。没想到这两期刊物一发下去,反响十分强烈。各地工人作者的稿件雪片似的寄到编辑部,几乎有工会组织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都有稿件寄来。根据来搞情况,我发现郑州、洛阳、平顶山、开封、南阳、安阳、信阳等地市的企业中,有一批有水平、有潜质的工人作者,有的甚至是颇具成就的工人作家。于是,我根据在工厂学习的现代企业管理《网络技术》理念,先后到开封、洛阳、平顶山、信阳、许昌等多个城市,在当地总工会的支持和引领下,深入工矿企业,组建工人创作队伍,在全省初步形成了工人创作网络。较突出的如郑州形成了以纺织工业为特色的小说、诗歌创作队伍,涌现出了沙发来、苏小蒙、韩英、胡振华、赵振中等有代表性的工人作家群体;洛阳市形成了以重工业为特色的文学创作队伍,以洛阳拖拉机厂李清联、王天奇、李六正、杨黑汉、张宗欣等为代表;开封市则形成了以空分设备厂、拖拉机电机电器厂、高压阀门厂等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人创作队伍,其中赵中森、杨中冰、郑纯方等成果斐然;许昌市则是由市文化馆齐飞和总工会王少宾牵头,组织了一支文学创作队伍,现在已经成为文学巨匠的小说家李佩甫,曾经也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平顶山市的职工文学创作。那是1980年春天,我到平顶山市帮助组建工人创作组,市总工会领导特别重视,工会主席和宣传部长都亲自陪同。记得开会当天,市工人文化宫会议室座无虚席。当天就成立了70多人组成的市职工文学创作组,选举出刘梦贤、张贵生、时宇枢、席根为创作组长,下设小说、散文、诗歌、戏曲、曲艺、音乐、书画、摄影等创作小组,各小组制订了活动规划,明确每月10日为活动日,大家一起研讨修改作品,每季度集中向《河南工人创作》报送。

工人创作组织的建设与网络形成,让《河南工人创作》稿源滚滚,再也不用发愁没稿子用了。随着刊物的影响逐步扩大,许多知名文艺家也纷纷为这小小的内刊赐稿,参与对河南工人阶级的讴歌。如著名诗人臧克家、任彦芳、李继槐、王怀让、陈有才,申爱萍,诗词大家林从龙,作家齐飞、曹地、李长华、杨贵才、张九来,音乐家梁吉人、宋歌,书画家王紹唐、林国光、楊育智、王少卿、马岭等都曾在刊物发表作品。我在刊物上发表的一些作品如小说《工会主席》、散文《丰碑》、诗歌《冲天炉赞》、豫剧唱段《周总理来到黄河边》等分获全国总工会、河南省总工会、郑州市文联优秀文学作品奖,并被《工人日报》《上海工人》《辽宁工人》转载。

需要说明的是,省总工会当时创办《河南工人创作》是为下步正式发行打基础的。所以每一期刊物印好,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当时的省委书记张树德同志(后来为刘杰同志)、省委副书记于一川同志、省委副书记兼郑州市委第一书记李宝光同志、副省长闫济民同志以及省委、省政府其他一些领导邮寄,目的是引起他们的关注,好为下一步申报正式注册发行做好铺垫。

1981年“五一节”过后,省总工会研究决定,不再申报文学期刊,改为申报综合性期刊《河南工人》,因省总工会1956年即已创办过综合性《河南工人》,1966年被迫停刊,现在复刊正当其时。于是,由省总工会宣传部起草了《关于<河南工人>复刊的请示》呈报省委。不久,省委正式批复:同意《河南工人》复刊。

河南省总工会得到批复后,随即向全省各级工会组织下发通知,《河南工人》定于10月复刊,暂为综合性双月刊,面向全国发行。通知还明确了《河南工人》的方针和任务,部署了出版发行工作。

《河南工人创作》从1979年两期试刊,到1981年9月刊印出当年第3期,伴随着《河南工人》的复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两年来,《河南工人创作》共出刊8期,印行4万余册,发稿百万字以上。虽然它只是一家内刊,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作为河南省职工群众唯一的文学刊物,在弘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思想陶冶职工情操,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河南省职工文艺创作,发展与培养工人作家队伍,以及为《河南工人》复刊所起到的探索与铺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名字,镌刻在那个年代众多工人作家的心坎上,也记载在河南职工文学创作史的册页上。

至于我的工作,到省总工会工作半年时考核优秀,省总组织部也多次给企业下达商调函,企业没说不同意,就是没给办。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第二砂轮厂工会张伟主席和厂长王辅生都看好了我这块“料”,都在盼着我回去当秘书呢。殊不知省总工会领导和组织部长也早和我谈了话,答应为我“转干”并解决编制问题,我已经在第一时间到《河南工人》编辑部走马上任了。

(待续)

【诗人简介】王守安,河南滑县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经济专家,研究员,作家,诗人,文学与书画评论家。现为河南省品牌联盟主席团主席,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学创作成果斐然,以安歌、田雪为笔名,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文学与书画评论、报告文学等1500余篇,出版《岁月里流淌的歌》《红水河的歌》等诗集、散文集10部。经济管理著述颇丰,发表经济管理论文(著)135篇(部),其中35篇(部)获部省级以上奖励。曾获中国十年改革创新奖、机械部管理创新奖。河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奖。

王守安文集链接

【作家 王守安 诗词文集】

▲吟荷古体诗十首

▲铮然风骨见真情(诗词评论) ——吴国顺诗词浅析

▲新郑咏古(组诗8首 )

▲黄河文化颂歌(七律12首)

▲抗击疫情英雄赞歌(五句头组歌20首)

▲放歌登封城(12首)

▲那年,我们“深挖洞”(回忆录)

▲ 意新语工寓挚情 ——读《胡铁成诗词百首》

▲七律:写给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70周年

▲人生一世,如树叶四季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心迹

▲西建赋 (叙事长歌) ——写给陕西西建集团

▲缅怀母亲(回忆录)

▲从1959到1961 ——记三年自然灾害的难忘岁月

▲尹建平:我捧起沉甸甸的抗疫史诗(诗评论) -----读著名诗人王守安先生《伟大的阻击》有感

▲关于“二砂”职工文学创作活动的回忆

▲诗吟上街(12首)及上街区党建礼赞组歌12首

初雪 ——兼和诗友

▲元旦新吟6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