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随笔】曾令琪/文学漫谈(3)•从“笔谏”说起
欢迎点击,敬请关注--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编 辑:
(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 红、李毅梅、陈小磊
邮 箱:675833642@qq.com
要 求:
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西南作家》没有侦探之责,敬请作者留意。作者投稿时,请附上自己的文学创作简介、近期生活照。
文学漫谈(3)·从“笔谏”说起
文/曾令琪(四川成都)
《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了一个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穆宗即位,(公权)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名的“笔谏”的典故。
“政僻”之“僻”大约是与众不同、性情乖张之意。“政僻”,可能是指唐穆宗李恒为政不大按常规出牌,以至于大臣腹诽而心谤只是不敢说出口。而状元出身的柳公权,借穆宗询问书法笔法之机,巧妙地以笔法之“正”,双关做人为政之“正”,劝谏皇上。从“上改容”的结果看,柳公权的进谏达到了预期目的。
照理说,书法的“笔法”是一项纯粹的技术,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艺术;而“心正”则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品性。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一门技术(艺术)无所谓好坏之分,绝对不会受到一个人的品质、品性的影响。举个例子,春秋时代那位名厨易牙,为了弥补齐桓公“唯独未食人肉”之憾,杀掉自己4岁的儿子,作羹汤以献,获得了齐桓公的宠幸。后来,易牙与竖刁等拥立公子无亏,迫使太子昭奔宋,齐国五公子因此发生内战,齐国霸权衰落,中原霸业的重心移到晋国。从政治的角度而言,易牙虽说不上是奸臣、但至少是个乱臣;但这却不能阻止易牙在厨艺上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调和之事操作烹饪的庖厨、第一个私家菜的名厨,其“易牙食疗菜”在彭城(今徐州)广为流传,易牙作为厨艺的化身,也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之中。
客观而言,某些技术(艺术)是全人类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比如散文的创作方法、诗歌的写作技巧、钢琴的演奏风格之类。这无关乎古代、现代,更无关乎中国、西方。
我虽然是个民族主义者,但比较反感那种“闻西方而色变”的人。比如,一说民主,就说民主多了要“乱”;一说过节,就坚决反对西方的节日;一说西方现当代的一些文学流派比如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就捶胸顿足、深恶痛绝。殊不知,“民主”最早出自《孟子》,是我们中国老祖宗挺喜欢的东东;元旦节、三八节、五一节、六一节、护士节……这些不都是西方传来的吗?更不要说政治上有马恩列斯,生活上有声光电气,娱乐中有铜管钢管。
鲁迅先生当年力主“拿来主义”,毛主席他老人家当年提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无论是文学的、文化的,科学的、艺术的,都应该没有例外――高铁迅驰,网络通联,嫦娥奔月,蛟龙潜海。
最后,归结到写作者自己,那就是:不分流派,无问西东,学习一切,择善而从,一切也为我所用。如若没有这种兼容并包的情怀,而是目高于顶、睥睨天下,那么,即使其心再“正”,恐怕也和笔“正”与不“正”没有半毛钱关系。
2019年元月13日,星期日,于西都览星楼
作家简介
曾令琪,1988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现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大型文学期刊《西南作家》杂志主编,中型文学期刊《新蕾》杂志主编,国家一级作家,贾平凹先生关门弟子。代表作:学术专著《周恩来诗歌赏析》《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散文集《破碎的星空》《热闹的孤独》,小说《关于石头的新闻播报》《最好的礼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