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蜀刻唐人集本《孟东野文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很多的孩子都是读着这首温情的《游子吟》长大,它的作者就是唐代诗人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他一生命运多舛,父亲病故于任所,母亲艰苦抚养兄弟三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烽火、民生多艰的浩劫与屡试不第的打击后,40多岁的孟郊才考中进士,50岁选授溧阳尉。由于个性狷介孤傲,不善官场逢迎,亦不肯随波逐流,孟郊大半生都在潦倒失意中度过,以“贫孟”、“穷老”、“病叟”自居。晚年他连遭三子丧亡及丧母之痛,境遇凄凉,历尽苦难。
孤独的诗人将诗歌视为“至亲”,以苦吟成癖。他崇尚古风,擅写乐府古诗,且诗风大多险奇艰涩,后人将其与韩愈并称为“韩孟诗派”。又由于他的诗句多带冷涩、幽僻、枯槁的色彩,与贾岛瘦硬的诗风并论,被苏轼评价为“郊寒岛瘦”。世人对孟郊诗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文坛巨匠韩愈却甚为推崇,称其人其诗为“才高气清”,“高出魏晋”。
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孟郊诗集》在唐时已具十卷规模。但检其早期传本,样式各异,卷数不等,所收诗歌数量亦不相同。《郡斋读书志》卷十七记载,直到北宋时期,经宋敏求的重新搜集整理编次,才将孟郊诗五百十一篇及一赞二书编辑成书,有了最完整的版本。
《孟东野文集》十卷本目前有两部宋刻传世,国家图书馆藏宋蜀刻残本,仅存目录和一至五卷。蜀,即四川,其刻书事业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两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刊刻大量唐人诗文集,世称“蜀刻唐人集”。现存蜀刻唐人集分为两个系统:一为十一行本,约刻于南北宋之际,今存《骆宾王集》、《李太白集》、《王摩诘集》三种;一为十二行本,约刻于南宋中叶,今存世者尚有十九种。此十九种唐人集除《杜荀鹤文集》一种外,其余均钤有“翰林国史院官书”长方朱印,系元代翰林国史院官书,明清两代仍藏内府。此本《孟东野文集》,或为《直斋书录解题》记录的蜀刻“唐六十家集本”之一。
该书又钤“黄丕烈”、“百宋一廛”、“汪印士钟”、“郁印松年”、“周暹”、“曾在周叔弢处”等印,迭经著名藏书家黄丕烈、汪士钟、郁松年、杨氏海源阁收藏。杨绍和《楹书隅录》虽有著录此书,但未见有杨氏藏印。之后散逸,傅增湘于厂肆搜得目录及前二卷,另有卷三至卷五、卷二第八页散于他处。时隔多年,周叔弢先生几经乞请,将分散诸家的《孟东野文集》散卷、散页陆续收入自庄严堪,并将卷二第八叶装入书中,终使五卷残书碎镜再合。此书之离合坎坷,诸公之爱书深情,皆成佳话。书后又有黄丕烈、傅增湘、劳健等手跋数篇,极可珍视。(王维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