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可以写出一手好看的行书?

试回答,并希书友指正!

“好看”二字之于行书(包括它体),易误导审美标准,将书法流于“媚俗”,极不专业。

孙过庭对书法诸体的论述:“趋体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尤可记文”。另外,还要旁通二篆,俯仰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取前代书体的养料,增益书法的艺术水平。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研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之以性情,形其哀乐”。

明代杨慎有“鲸吞海水尽,落出珊瑚枝”的精妙总结,通过“凛、温、鼓、和”四个手段,达到“风神、研润、枯劲、闲雅”的“四美具”的艺术高度。

纵观历代名家行书经典,大抵以魏晋二王书风为圭臬,怹们对书法的敬畏、深刻认识,反映出书法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心的、骨子里的,甚至是血脉里流淌的,写出所谓自己的字的前提也是建立在取法古人,博涉诸家基础之上。君子贵乎慎独,不媚俗,不从众,是写好任何字体的关键。故,取法乎上,是学习行书(当然包括其它字体)的不二法门,而不是游走于今人展厅、浏览于“获奖作品集”、投拜于时风引领者……

我时常以为,一个真正值得人尊敬的书家,他所思考的问题不应该是“我应该如何顺应时代,并从中捞取什么”,而应该是“这个时代缺少了什么,我应该为这个时代带来什么”。我们时常觉得文化应该随着时代前行,却往往忽略了,文化本身也是可以影响和改造时代的。

大凡古代有大成就的书家,多不免感叹“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从苏东坡到赵孟頫,从董其昌到王铎,从赵之谦到何绍基,莫不如此。

如果说,即使在文人群体学养最高的宋代,彼时天下第一才子苏东坡都是谦逊谦卑的,那么在当下这个肤浅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么能好意思过份“张扬个性”,甚至说出“全面超越古人”这样的话呢?

大量深入临习前人经典,清心寡欲,

多读书滋养身心,不断入帖出帖,是学好行书的唯一门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