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华答老苏五问整理:关于伊沙
庞华答老苏五问整理:关于伊沙
1、你为什么挺伊沙?
大诗主义者曹谁的臭弹一发。追随的臭弹就一发连一发,可还是臭弹,没响。马知遥、小苏打等之流,都是不入眼的。首先一点就是曾经都挤身《新诗典》后,终于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跟不上了,心怀怨恨,咬牙切齿。投稿不遂而反目的就不提了。马小之辈为何是这样的,令人深思。特别是没有曹谁这一臭弹,他们为什么耽误至今才跳出来?他们相信曹谁是救命稻草。可惜曹谁自顾不暇,人家还在蜜月中,忙着呢。
其次,这帮人大搞“批判”而非“批评”。凡是“批评”,一般都可以被很好接受。“批判”就不对了。一你不是法官,二也没有“诗歌法官”。由此可见,全是一帮虚妄自大的写不好诗的乌合之众瞎闹腾。
再者,对于现代诗,后现代诗的受众来说,鼓吹不着边际的“大诗”等等,装伟人,大手一挥,指出“光明大道”,有人信吗?这是什么样的时代?这是什么样的世界?他们不知道吗?他们为什么要愚弄“平民们”的眼球?
一个平民必须扎根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大而空洞的都无益于你的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口语诗就是由此而应运诞生的。后口语诗更是由此而深入对生活的洞悉。什么叫进入生活?我们都在生活,需要进入吗?诗就在我们身边,只有蠢蛋才不懂这个文学常识。希望80后90后们不要对号入座,像小苏打这样的蠢蛋愿意对号入座也不反对,因为我说的恰好是一面照妖镜。小苏打已经看见了自己的妖相,而深感不爽。这面镜子,很多人也可以照照的。
对伊沙也好,对《新诗典》也好,对口语诗也好,我自诩为《新诗典》诗人,自然不可能任由这些蠢蛋唧唧歪歪。我只想问问,凭一己之力,这些蠢蛋们有哪一件事可以和伊沙比较的?单说《新诗典》如何?有第二个人吗?事实摆在这里,居然一个个睁眼瞎,夫复何言?
2、伊沙为什么一直被骂?
他是一个孤绝者。
1988年写出具有后现代意义的后口语诗《车过黄河》,更有12年后写出的《鸽子》这样的后口语纯诗,期间,《饿死诗人,开始写作》已开“后口语诗”写作先河,没有得到推崇,不是因为不够好,到今天来看,恰恰是太先进了。我可以想象伊沙在此论之后的“孤绝”。他在“孤绝”中写出了篇幅可观的好书。他的五卷本诗不是都给你看了?
30年来,只有他一个人在“冲锋”在前。泱泱诗国,与之映照,堪为笑话。就我个人眼界,别说伊沙诗写过万,就其中随便挑一些诗,也足以随便秒杀翻译体、朦胧体、大诗体和道德体的假诗。为什么?因为伊沙写出了一个人之所以是一个人的本质。不服的可以跟他赛诗啊,晒出自己的“杰作”来比较——究竟你是否为“人”而写,写出了生活?讲故事,他妈的都会,你也不一定讲得过我。
伊沙总是先锋。全在于身体性——记得他好像说过要带着鸡巴写作。这个与当年“诗江湖”的下半身有着天然相合。你连身体都没了,你写个毛线啊。写也是不关痛痒的。带着鸡巴写作才是真正的生命写作。蠢蛋才忽略自己的鸡巴。
伊沙先说身体性写作,再说及物写作,无不是在告诉大家,诗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嬉笑怒骂都是诗,因为这一切都与我们休戚相关。不写这个,还有什么值得写?
一个诗人曾经告诉我,要批评一个诗人的诗,必须尽可能多的阅读他的诗,万万不可只因一首诗而大放阙词。我深以为是。所以,我不明白的地方就是其它什么写作都非要与伊沙,与口语诗为敌,还30年不绝,结果反而越来越成了强弩之末了。难道真的是他们没有真正深入阅读?抑或别有用心?
1、什么是事实的诗意?
关于事实的诗意。我不得不说说自己很晚才体悟到的“本真诗意”。在此,我觉得可以一说。
伊沙所谓,在于给出一个诗写的切入口去抵达本质的发现和感悟。我给出的先是结果。这是区别。但是不论顺入还是逆入,都是看每个诗人的手感,称手就都无不可。但是伊沙所谓,更符合“事物”,我所谓更符合“哲学”。这既是词语使然,也是“诗思”使然。
因此,就诗写来说,“事实的诗意”更合乎一般诗人写作时的对事物的认知和洞悉。因此,伊沙这一发明,实际上提出了“真”的呼吁,而且早我那么多年,又是身体力行者,招人嫉妒恨,一直被“骂”,也难怪。我只能说,骂者无知。我自己反而有一种得到印证的痛快。
很多人以为“事实的诗意”就是照搬现实,这只能说他们缺乏文学常识。文学性从来都富于艺术特征的。“事实”在于一种真,你写出来我一读,觉得是真的,我认为就写到了,这也是我老说的“准确”。写到了,还要写出来,才会达到多维性,这正是诗意发散的根本。
2、《新世纪诗典》影响很大,是一块大蛋糕。为什么?
《新世纪诗典》,多少人挤身其中成名,各自知道。反正我是上典之前就声名在外的。我的同事喊我“诗人”喊了也30年了。我就是一次不拉地上了典,我可以保证,我的工资不会多一分钱。我要的诗名仅仅是自我交代,跟我的生活毫不搭架,不像别人总是期望通过诗捞点什么。
我不写诗一样活得很好,我写诗就活得更好,因为我写了就给了自己内心一个交代。可以上典,何乐不为?我也需要同行认同。被认同既是一种沟通,也是给自己更大动力。为什么不承认,那么虚伪?
由此从侧面可见,诗典不厚此薄彼,以诗论诗。伊沙主持,当然是他认为好的才“好”。不可能没有取舍。伊沙和《新诗典》遭到诟病的地方,全在于很多人认为“我上了一次,然后就每次都得上”的“强盗逻辑”,哪知伊沙偏偏不玩这一套,玩的是一次比一次更难的一套。
退一步来说,谁主编一本书能够“一网打尽”?
我跟沈浩波有过一次对话,大致是你不选我,有两大原因,一是我的诗不够好,一是我的诗太好了。不管怎样,你都可以不选。你是主编你做主。谁不是这样的?
伊沙做《新诗典》,一做近八年,一天不缺,谁还能做到?一看人家伊沙声势浩大了,不是助力,反而找茬,还玩“文革遗风”,配诗么?
5、你真不认识伊沙?
没见过。能不能见到一次,至少我目前没底。我基本没假期,琐事也不少,难于出行。一切随缘。
微信上,我们也极少互动,充其量看看朋友圈,除了写好诗,我认为我用不着跟他套近乎。所以,差不多就投投稿他主编的《新诗典》,选中选不中,我会首先认为是我的诗的问题。
反正我觉得我要写的,和他写的差不多,仅此而已,要不我干吗投稿他?气息相投,跟书法临池一样,选自己一眼喜欢的。
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