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人生智慧

  《易经》不仅仅是一本占噬用书,而且还是一本哲学名著。

  《周易》作为一部古代占筮之书,古人创造它是为预知社会人事的吉凶祸福变化,但它通过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一一”(阴)“一”(阳)以及看似离奇的卦辞、爻辞,从哲学层次上深刻地剖析世界、解释世界,揭示世界的创造与宇宙的组构变化规律。《周易》经文记有许多殷周历史故事,传文多反映儒家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它以八卦形式推测自然界和社会变化现象,富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东方智慧与哲学思想的光辉。它对象、辞、言、意、神、妙、文、变的阐述,对动静、开合、聚散、盈虚、刚柔等对立因素的把握,对后世的哲学、美学及艺术创造都有很大影响。《周易》不仅被用于占筮以预测未来,而且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道德修养的指南。

  《易经》还同时包含着许多的做人智慧以及处世的智慧。我们通过研读易经,学习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更好。

  《易经》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是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就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人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

  《易经》的做人智慧。《易经》强调变化,给人指方向,指道路,但道路、方向本身不是成功,一切都在时空中,路还是得靠自己走,走快走慢,和谁一起走,怎么走,况且路也有岔道,取舍即有吉凶成败,易不能告诉人所有,全在自己把握。

  所以,应当这样说,阴阳交错变化,数字错综复杂,正如世事如棋,人心似海,这就是变化。知道变化,便可读易经,便可用易经,也便知人事,亦可于此世界,安身立命。

  天地鬼神都说谦逊好

  原文:有大着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谦》。

  译文:《序挂》的说法更加单刀直截:“有大着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谦》。”—“天”有大而亏其盈,益其谦;“地”有大而变其盈,流其谦;“鬼神”有大而害其盈,福其谦;人类有大而恶其盈,好其谦。君子有大,天下安危系于一身,所以他理应把天、地、鬼神浩然之谦统统都包括在自身里,以期吉祥利达。

  活学活用:作为一种政治投资,既然“谦”道能够给人们赢得这么大的回报,那就不妨“牵着胡子过河”—先谦虚(牵须)一把再说!

  人的第一大美德,就是第一大本事。翻遍《易经》六十四卦,如果说一点瑕疵也没有的,只有谦挂。即使是乾、坤两大卦,都是有他不好的地方,唯有谦虚和谦逊连鬼都喜欢。《易经》说,谦逊,通行无阻。因为天的法则,是阳气下降,救济万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则,是阴气上升,使阴阳沟通,所以亨通。

  天的法则,使满盈亏损,使谦虚增益;

  地的'法则,改变满盈,使其流入谦卑;

  鬼神的法则,加害满盈,降幅谦卑;

  人的法则,厌恶满盈,喜好谦卑。

  这些,并非杜撰。它的原文是“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不畏惧,不怕一切。好!风来吹你,雨来淋你,终有一天,要把你

  损为平地。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把山隐藏起来,说你是平地,甚至是洼地,这样,风会刮来许多 尘土,雨会流来许多泥沙,终有一天,你要出人头地。

  谦逊,是最大的本事。

  有伟大成就的人,不可自满,必须谦虚;

  想成就伟业的人,必须谦虚,不可自满。

  古人有一句名言:“卑让,德之甚。”所谓卑让是压低自己的地位去屈就对方,这就是“处世”的根本。刘备本身所具备的德就是这种卑让的态度,其中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谦虚和信赖。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将能力远不如自己的刘备视为最强的对手呢?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拥有一种足以弥补跟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这种武器不是别的,是用人,如果把“善于”作为一种“德”,那么,刘备便是靠这仅有的一德而显其贤能。

  事业成功需要好人缘。人缘哪里来?安定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哪里来?应该说,全都从谦虚中来。《易经》的谦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对于谦虚,连鬼神都喜欢,何况人呢?”谦虚是成功的聚宝盆。

  谦虚,或者说谦让,还是认识最锐利的武器。

  善恶到头终有报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报,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定理,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

  活学活用:佛教的精神是无我利他,利于众生的一种精神。佛教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前世有善因,今生有善果;前世有恶因,今生有恶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古老的箴言,仔细品味,的确能咀嚼出于今人生活实践有益的营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表达了善良人们的强烈心理期待。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一书中向人们描述了原始人对善恶有报的深切渴望。其实,文明人有何尝不是如此?正义的理念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报复的公正,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始终是正义一成不变的内涵之一,文明人类早已把善恶有报嵌入正义的深层结构之中。也许正是对善恶有报的渴望,才有对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一些现象的控诉,及古代社会对清官的期盼与向往和宗教对来世报应的虚设。因此,顺乎民心,自然包括尽可能地满足老百姓善恶有报的愿望。

  善恶有报是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他意味着社会的正义,一个好人没有好报,坏人受不到社会惩罚的社会,无论如何与公平正义相去甚远。它意味着社会的效率,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繁荣,从根本上仰赖人的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而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对有益于社会的行为给予奖赏,对危害社会的行为给予惩罚;他意味着社会秩序,因为社会秩序的诸多要素,诸如人心的顺畅,社会凝聚力的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害群之马的铲除均与善恶有报有着因果关联。

  善恶有报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途径之一。经验表明,社会赏罚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善恶有报为基准的社会赏罚机制无疑是美德赖以生长的肥壤沃土。

  徜使人们的善行得不到应有的奖赏,甚至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见义勇为不但流血还要流泪,诚实经商并未因其诚实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反倒被人讥为傻子,那么,还能有多少人经受得起如此严峻的考验而义无反顾?同理,如果恶行受不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会得到奖赏,其后果必然是造成挡不住的诱惑,使作恶者更加有恃无恐,使原本善良的人受到侵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