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为什么在清代那么火?

清代隶书“直接汉人”(杨守敬句),贯穿于有清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清隶为清代碑学的兴起,从根本上击溃帖学垄断的僵局,起到了重中之重的历史作用。典册告诉人们,有清一代擅长隶书的名家达500人之多。

隶书在清代有多热门?看看就知道了:

清早期的隶书名家有:

郭允伯(?-1652)、万授一(1659- 1741)、王嵩樵(1592-1652)、王烟客(1592-1680)、王虚舟(1668-1743)、傅青主(1607-1684)、郑谷口(1622-1693)、朱竹坨(1629-1709)、垢道人(1605-1691)、林吉人(1660-?)、周亮工(1612-1672);

清中期的隶书名家有:邓石如(1743- 1805)、伊墨卿(1754-1817)、曲江外史(1687-1763)、南阜山人(1683-1748)、汪近人(1686-1762)、高西唐(1688-1753)、郑克柔(1693-1765)、杨石(上宀下戊)(1696-?)、罗两峰(1733-1799)、龙泓山人(1695-1765)、黄小松(1744-1802)、奚冈 (1746-1803)、陈曼生(1768-1822)、巴隽堂(1744-1793)、桂馥(1736-1805)、翁方纲(1733-1818)、阮芸台(1764-1849)、钱立群(1759-1844)、张文鱼(1738-1814);

清晚期的隶书名家有:吴熙载(1799-1870)、何绍基(1799-1873)、莫(吕阝)亭(1811-1871)、杨濠叟(1812-1881)、胡不恐(1817-1862)、杨见山(1819-1896)、俞荫甫(1821-1907)、胡荄甫(1825-1872)、赵之谦(1829-1884)、吴大澂(1835-1902)、徐袖海 (1826-1890)、翁叔平(1830-1904)、杨惺吾(1839-1914),等等。

造成清代隶书鼎盛、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社会状况来看,清代政冶极不清明。清初读书人为避“文字狱”,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据领域。当然,由于金石彝器出土日多,也为金石考据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清代学人治学态度严谨,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理念。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清代考据学得到空前发展,本不为人所重的残碑、断纸,竟成了考据学家寻觅的瑰宝。清代学者尤重汉隶的研究,如万授一的《分隶偶存》、桂馥的《说隶》、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等,给清代隶书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学理上的客观条件.使有清一代隶书家得以对传统隶书进行符合汉字构架的局部改良,从而大大提高了清隶的艺术表现力。

从对姐妹艺术的吸取方面来看,将篆刻的若干长处有机地移到隶书的实践中,从而使书法具有“金石味”,以丰富隶书的表现力,这一点邓石如做得很典型。正如魏锡曾所著《绩语堂论印汇录》中指出的:“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

隶书大家邓石如擅篆刻;同样,隶书大家金吉金亦擅篆刻,伊墨卿、陈曼生、何绍基、吴苦铁等清代隶书大家,皆擅篆刻。可以不夸张地说,篆刻拓展了清隶的艺术魅力。

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

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

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句)。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

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

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

《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

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

如张文鱼的飞白体隶书,赵之谦的魏碑体隶书,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充分表现了他们良好的修养、上乘的品格、阔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书概》句)

从墨色上看,清隶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活从何来?活从善于用水来。何绍基、赵之谦、吴苦铁等皆为用墨高手,其涨而不烂、润枯相间的施水带墨法,使墨色在隶书中充分地表现了艺术魅力。

书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书法形象的情感酿造,却是“意”。清代隶书高手在“水”这个材料上用尽了心思,充分发掘了墨色的艺术表现力,故清隶在用“水”上给来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理论思考点和实践操作点。

清代碑学的先导是清隶的强劲发展。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着。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

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而且清隶始终伴随着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

大气磅礴伊秉绶书法

伊秉绶(1754—1815)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别署南泉、秋水、西湖长,晚号默庵,又称伊汀洲,福建汀洲宁化人。清学者、书法家。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幼秉庭训,师从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刘墉为师学书法。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迁为扬州知府。历署河库道、盐运使。以父丧离职,遂不再出。

工诗古文,究心理学,精书法,行、楷、隶皆工,尤以隶书独具特色、雄冠清代。有《留春草堂诗》、《坊表录》、《修齐正论》、《攻其集》等。

隶书三言联 1798年作

志於道,时迺功。

嘉庆三年六月九日长生古瓦斋,素人先生尊兄属,弟伊秉绶书。

隶书四言联 1805年作

变化气质,陶冶性灵。

书为叔鱼三弟清正,乙丑春日,伊秉绶。

隶书四言联 1812年作

经经纬史,仁仁义宜。

书为新严先生年丈教正,壬申立夏年,弟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宿卫长杨贵,春营细柳严。

书奉晏亭五兄同年正之,年愚弟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正谊不谋利,修辞立其诚。

书为伯勤大兄是正,宁化伊秉绶。

- end -

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

  • 《中国篆刻》第38期 理论研究——《周掾碑》书法艺术探微

    <周掾碑>书法艺术探微 刘光帅 马国良 摘要:宗教为宣扬宗教教义使用一系列方式,宗教艺术即是其中之一,这样就涌现出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山东济宁地 ...

  • 金石博物300誌之汉《郃阳令曹全碑》附碑阴

    选自林西莉(瑞典)著<古琴> 附大师之作精选名曲 CD 1   演奏:管平湖 汉<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米,宽1.23米,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明万历 ...

  • 为什么隶书在清代那么火?

    清代隶书"直接汉人"(杨守敬句),贯穿于有清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清隶为清代碑学的兴起,从根本上击溃帖学垄断的僵局,起到了重中之重的历史作用.典册告诉人们,有 ...

  • 清代写隶书者众多,朱彝尊在81岁写的隶书...

    清代写隶书者众多,朱彝尊在81岁写的隶书<蓬莱阁记>册,与众不同,写出了特色,真是人书俱老.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 ...

  • 清代朱彝尊81岁隶书《蓬莱阁记》册

    清代朱彝尊隶书<登州太守王公蓬莱阁记>册,21.7x27.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属浙江 ...

  • 清代“隶书四大家”,作品风格各不同,你最爱哪家?

    清代"隶书四大家"之一:金农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平生别号甚多,达数十种,浙江杭州人,博学多才. 金农隶书风格,沉稳果敢,奇崛憨直,隐约有<华山碑&g ...

  • 清代进士写隶书,全凭静心二字!

    人们对清代进士姚元之的认识,主要是他所画的白描人物十分的有名,以至于对他的书法(尤其是隶书)造诣知之甚少. 姚元之(1773-1852),字伯昂,号荐青.竹叶亭生.五不翁,安徽桐城人,清代书画家.姚元 ...

  • 清代“隶书四大家”的隶书

    清代"隶书四大家"之--金农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平生别号甚多,达数十种,浙江杭州人,博学多才. 金农隶书风格,沉稳果敢,奇崛憨直,隐约有<<华 ...

  • 清代“隶书四大家”,风格各不同!

    清代"隶书四大家"之--金农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平生别号甚多,达数十种,浙江杭州人,博学多才. 金农隶书风格,沉稳果敢,奇崛憨直,隐约有<华山碑&g ...

  • 清代董邦达隶书《御制麋角解说》

    董邦达(1696-1769),清代官员.书画家.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浙江富阳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官终礼部尚书,谥文恪.好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其风格在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