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丨沈 多
8月26日,《光明日报》第2版刊发评论文章:《警惕耽改剧把大众审美带入歧途》,这是继4月7日该报发表《耽美作品改编盛行带偏大众审美》之后,进一步从制作、营销和观众审美三方面,针对耽改剧热潮,措辞更为严厉,态度明显升级的再一次抨击。而在此前,广电总局也颁布过新政:7月前暂时不再受理耽改剧的立项与成片审核。种种风向可见,耽改剧虽不至于一刀切,但引导降温,加强管理,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耽改限流成定局
暑期档即将结束,题材最热、红利最大的耽改剧,却连一部都没有上线。事实上,从年初《山河令》爆红之后,关于耽改剧的监管,官媒已连续敲响了多次警钟。3月,新华社旗下的《半月谈》发表了《“耽改剧”盛行?警惕对“腐文化”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一文,点名批评耽美剧。文章中提到“需要警惕的并不是耽美文化本身,而是一些公司在尝到甜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对腐文化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
4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耽美作品改编盛行带偏大众审美》,认为,耽改剧畸形审美取向和病态营销心态需扭转,“这些内容若不加以约束,将对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价值判断、自我形塑造成严重误导”。
随后,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广电智库刊文,认为耽改剧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营销乱象带坏行业风气,无法承载严肃、厚重的主流价值表达。
8月26日,《光明日报》再发表评论文章:《警惕耽改剧把大众审美带入歧途》,更直言“尤其是在资本逐利的商业逻辑下,为了利益最大化,制作方不仅增加投入升级创作,在营销上更是通过捆绑主角大炒“男男CP”,占据社交平台话题排行榜,实际上已经将耽改剧流量化,商业化,扰乱了网络环境和秩序,如放任其发展,必然会对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产生冲击,将大众审美带入歧途,导致'三观跟着五官走。’“《光明日报》的态度很明显,并不是要一刀切耽改和耽改演员,但小众文化还是应该回归小众,圈地自萌,资本不要大肆营销,使得小众文化大众化,改变未成年人还未形成的世界观和三观。确实,耽改剧只是一个题材,真正有危害的是耽改演员的病毒式营销,和恶意卖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粉丝的不良引导与收割。虽没有落实性的文件,被禁也只是传闻,但新的耽改剧迟迟不定档,旧的作品惨遭下架,这背后的政策风向已经非常明确。
耽美本身是一种亚文化,但近几年蔓延的非常快,盛行到什么程度呢?文娱价值官记者去书店,各种显眼的主推位置,摆放的都是耽美小说。喧宾夺主到如此地步,和当年非要见光的地下嘻哈音乐一样,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有目共睹。其实文娱价值官记者也看过耽美小说,必须要承认,耽美作者一直位居网文食物链里的高层,立意、架构、文笔俱佳的大神非常多,很多文中所传达的家国天下,锄强扶弱的价值观也都是值得倡导的。若经由编剧改编重新排布剧情脉络,耽改剧的质量并不会低。但受市场利益趋使,大多数的耽改剧却都走偏了方向,将重心放在了男男CP的小情小爱之上。前几年的《镇魂》,还一直强调社会主义兄弟情,但再看这一两年的耽改剧,剧情及线下营销,却完全是公然卖腐的路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非正向的引导。当小孩子觉得这是时髦,觉得“男男”才是未来的时候,就个题材就非常危险了,无论是家长,还是广电总局,都一定不会坐视不理。
百花齐鸣本身没有错,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它的包容和多元,但亚文化之所以叫小众文化,是因为它在根本上,与普罗大众和时代主流有异,圈层内的求同存异并无不可,但偏要强行进入并改变大众文化审美,甚至荼毒影响未成年,就是大错!当然,《光明日报》文章里也提到了一个值得影视制作者反思的重要问题,“客观上说,耽改剧之所以能风靡一时,从侧面也反映了当下爱情类型剧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甜宠剧让男女主角随时随地“撒糖”,有的虐恋剧靠男女之间的三角恋甚至多角恋制造矛盾冲突,有的都市剧走“霸道总裁爱上我”套路,同质化、模式化严重,导致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无形中给表现别样情感关系的耽改剧提供了生存空间。”确实,影视行业不思进取的跟风现象由来已久,大量的“套路剧”令得屏幕上单一的类型剧淤积严重,且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官方多次出面调停,甚至发布“限制令”。这其实也是在对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聚焦主流受众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创新思维来打造精品剧作的创作理念,才是资本在这个行业的立足之道。在8月25日举办的“中国视协电视艺术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宣布,爱奇艺平台将取消未来几年的偶像选秀节目和任何场外投票环节。龚宇的表态其实代表的也是所有视频平台正本清源的决心。耽改和选秀是饭圈顶流(瘤)文化的重灾区,它们非常相似的一点在于,都是小众封闭,低龄偏执,抱团严重,易被煽动的群体。而这些狂热粉丝也制造了包括“倒奶打榜”、“后援大粉喜提海景房”、“洗白靖国神社”等很多次的社会热门事件。
无度消费、洗脑压榨、互撕谩骂、造谣攻击等乱象,让乌烟瘴气、破烂不堪的“饭圈”文化,展现出对公序良俗的挑战,对主流价值的冲击,尤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令人深忧。更可怕的是,这股网络空间的浊流,已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当下的“饭圈”文化,是到了驱邪扶正、清污去垢的时候,从无序走向规范,不仅是治理当前“饭圈”乱象的必要举措,也是“饭圈”生存发展的应有之义。
7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发布《关于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的通知》。8月24日,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也在京举行,针对“饭圈文化”“娘炮形象”等现象和近期文艺界及娱乐圈集中出现的违法失德现象开展座谈。
这一系列“清朗”行动的开展,如一阵清风,正吹散盘旋于饭圈头顶的乌云。我们也期待,“饭圈乱象”的监管和治理能成为常态,让整个文娱行业,得以在清朗安宁的环境之下,健康有序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