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被捕后曾提出过一个投降要求,忽必烈听后为何杀他
《过零丁洋》这首诗只要上过学的都会学到,至于你们忘没忘就两说了。这首诗中深深透露着文天祥的无奈,另外也包含了他看透生死的决心,其实文天祥在死之前只跟忽必烈提了一个要求,如果忽必烈同意了他这个要求, 那么文天祥就会投降,但是为何忽必烈就是不同意,还非要杀了文天祥呢?
文天祥原本是个道人,道号叫浮林,南宋末的政治家、文学家、抗原名臣、民族英雄,是“宋末三杰”中的一杰。
在公元1279年的时候,忽必烈领军占领了襄阳,南宋政权岌岌可危,这个时候已经有人在变卖自己的家产以此来对抗元兵,这个变卖家产的人就是文天祥,文天祥被元军抓去以后是由张弘范押送的,在押送文天祥去厓山的时候因为惜才,所以一直在劝文天祥能够归顺元朝,但是都被文天祥拒绝了。
不过张弘范并没有没有放弃,一直劝说文天祥,最后文天祥说出来的话,让后人钦佩,主要意思就是每个人到最后都会死,但一定要死得有意义,若能为国家尽忠,将来名垂千史也不算白死。这种气节很多人都说在此之后除了谭嗣同再无他人,后来文天祥就被压到了燕京,在监狱当中待了三年,在这三年内也有许多人来劝文天祥投降。最后迫于无奈的文天祥说只要忽必烈答应自己一个要求便同意归顺元朝。
在历史中有记载,文天祥的大体要求就是让自己回到家乡,做个自由自在的道士,如果元朝有事要让自己上朝那么直接召见就可以了。其实文天祥的主要意思就是大宋刚灭亡,就让我归顺元朝有些不妥当,如果能够让自己退隐几年以后,再当元朝的官员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对忽必烈来说,文天祥提的要求完全没有必要,你要是想投降,那就投,不想投就死,这种模棱两可的决定不是忽必烈的风格,他也不喜欢这种决定,最后忽必烈还是将文天祥杀了。
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大家都觉得对于文天祥这样的人来说,是不可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对于这段话更多的说法是认为元朝的人修改了《宋史·文天祥传》,因为元朝的人不是汉人,所以大家觉得这是元朝的人故意抹黑我们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其实真正的历史是文天祥并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做这种模棱两可的决定,而且挺胸抬头、毫不胆怯地走向了断头台。在被砍头之前,文天祥对身边的人说:“我没有任何的牵挂了”。后来还朝南方磕头跪拜,文天祥妻子在为文天祥收尸之时,在文天祥衣服上看见了他写的一些话,主要意思就是自己无愧于心。
所以说,文天祥感觉自己做的已经很好了,对人对己都无愧于心,为何要投降?更何况文天祥也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所以说在《宋史·文天祥传》内记载的那一部分话可能真的被人改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