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其时蓬累行——《论语》悟读【454】
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论语》第十八篇第四章:
【原文】
齐人归(同馈)女乐(yuè),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
齐人送来一批女乐队,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举行朝礼,于是孔子离开鲁国了。
【悟读】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夫子短短一言,道尽生命智慧。真正的智者,知进知退,知勇知怯,知直知迂,知方知圆,知定知权。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夫子此行,一则印证学问,二则以俾广益。老子对他的忠言是,“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上一章记载夫子之去齐,本章记载夫子之去鲁,揭示的主题皆是君子可行则行,当止则止。应时而变,君子之道,夫子可谓时中之圣也。
时为鲁定公十四年,夫子任大司寇三月,颇有政绩。史载,“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鲁国可谓是大治。
邻国齐国是个大国,本未将鲁放在眼里,然看到鲁国在夫子的治理下井井有条,担心鲁国可能威胁齐国,想方设法打破夫子之政,故用女乐以迷惑鲁君,坏夫子为政。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去鲁、去齐,这两次的离去,说明君子之去留,应有分寸。
“天下有道则仕,天下无道则隐”,是儒家宣扬之一贯处世原则。立身处世须谨慎,进退之间有分寸,北京西山有个乾隆题写的四知书屋,取其“知柔、知刚、知显、知藏”之意。
真正的君子,应时而动,谋时而动。他们的动,考量的是人生原则,而绝非生计。
夫子周游列国,也非简单意义的避难,老人家是用生命在体验人生的苦难,是用生死来完成一生的理想与使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情操,没有内心的坚定信念,是万万做不到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