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越窑四系盘口瓶怎样分辨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后,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等市县都发现了瓷窑遗址。六朝时期的越窑是我国最早形成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而中 心窑场仍然集中于上虞县。六朝晚期(从南朝起)越窑的制瓷中 心逐渐转移到余姚县的上林湖地区(今属慈溪市)。
目前(2013年)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非洲、欧洲以至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争相收藏越窑青瓷,军政要人、个人收藏家也富豪地争相收藏中国陶器,投集中国陶瓷又是从九世纪的越窑,越窑系开始。可见越窑青瓷的问世、不仅对世界物质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精神文化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宋越窑青瓷,均在古银淀湖周边的低岭头、寺龙口、开刀山等几处相距不远的窑场生产。器物种类有碗、盘、碟、盏、盅、钵、执壶、水盂等实用器,另有钟、炉、觚、长颈瓶、梅瓶、花翁、套瓶、器座、鸟食罐、动物瓷塑为小巧、轻薄、精美。鉴赏南宋越窑青瓷,要明确区分两路风格完全不同的产品,也要对宫廷用瓷和平民用瓷进行认真甄别。
越窑胜在釉色。其胎质呈淡灰色,烧结致密,釉呈失透状。早期越窑青瓷的釉色,实际上是一种苍青色,或者说是艾青色,青中往往闪黄 色,有如冬日的松柏叶十。晚唐五代时期釉色多呈湖水绿色,葱翠滋润,乃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越窑青瓷的釉色之所以能够在晚唐、五代时达到湖水一般碧绿青翠的程度,是和工匠们对烧窑工艺的不断改进分不开的。
越窑产区主要集中于浙江余姚、上虞一带,唐时隶属于越州而得名。主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早期少量烧有黑釉瓷。如著 名的德清黑瓷。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宋代越窑瓷釉色透明,常以刻花、划花、镂雕、堆雕等手法装饰,纹饰多为蝴蝶、鹦鹉、游鱼、龙凤、人物纹等。器形具新风格,摒弃早先的爪棱形状,改为双凸线,有壶、碗、灯、盆、洗、瓶、罐、香炉、粉盒、盏托等,多于器底镌刻铭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