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多年前的“七夕”夜
很多年以后,我还能记得在乡间葡萄架下乘凉的夜晚。夜风拂来的时候,虫吟声、嘉陵江的波涛声、枝叶间细碎的碰撞声,都会愈加清晰,而三爷爷讲述牛郎织女故事时,烟斗上的火星也会跟着忽明忽暗地闪烁。
那时候,邻家的丽姐姐总在织着一年四季也织不完的毛线衣。她每晚都坐在小凳上,低着头,双手没有闲着,两根毛线签子上下翻动,略微弯曲的指头轻轻一动,就会牵起柔韧的毛线在签子上绕行、穿梭,形成“元宝”“麻花”“小麦”等不同的花纹。那针脚细密、花样独特的半截毛线衣最初只像围脖,后来就增加了袖子,再后来又有了领口,一件漂亮的毛线衣就那样一天天接近完成……她家从祖父母到父母兄弟,每人至少有一件她亲手织就的毛线衣。那阵子她正在给一个陌生男子织毛衣,据说那人叫“未婚夫”。
大热天搂着一团毛线,她也不怕热,还说天热时织好了,天冷就可以穿,有着未雨绸缪的精密计划。这就让我们不愿跟她亲近了,我们宁可围着三爷爷,听那讲过不知多少次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三爷爷讲完,还会指着那满天繁星说:“看!那就是银河,那三颗排在一起的就是牛郎星挑着担子,两边各有一个孩子,银河对面那颗最亮的星就是织女星。”我们顺着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头碰头挤着,找到的就瞎嚷嚷,没找到的还要揉揉眼睛继续找……而她,那个巧手丽姐姐,根本不关心我们的喧闹,只在一旁抿着嘴,眼里是比毛线还绵密的柔情。偶尔,她还会举起未完工的毛线衣,在灯光下打量着、微笑着。
等我们每个人都找到牛郎织女星了,三爷爷接着说:“今晚是七夕节,那牛郎织女要鹊桥会,葡萄架下还听得见他们说话的声音呢。”我们不信,七嘴八舌地议论:“骗人的,从来没听到有人说话。”“过节,怎么没好吃的呢?”“就是,没吃的,过节有什么意思。”三爷爷笑道:“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在古时候的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要摆很多果品祭拜织女,祈求上天保佑自家的女儿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呢。人们还要放上一只准备好的蜘蛛,等到第二天早上,看蜘蛛在这些果品上结网了没有,如果结的网又大又圆,这家的女儿就能成为心灵手巧的人……”顽皮的小胖诧异地问:“什么叫心灵手巧的人?”三爷爷敲了敲烟斗说:“这个啊,应该就是像你们丽姐姐那样的。”
我们扭头看去,那个往日里普通的姑娘,此时仿佛有着织女星一样的光芒,聪慧、秀丽、端庄。原来,织女,就是她那样的人啊。
后来,丽姐姐远嫁到部队里,与那个有福气穿着她手织毛衣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的村子,再也没有了像她那样手巧的姑娘。
再后来,我在大学里读到南朝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才知道三爷爷当年果真没有骗我们。那是一本记录时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里面这样描述七夕节:“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就是指蜘蛛。原来,古时候的女孩子在七夕节乞取智巧,是如此浪漫、如此富有仪式感!
我还读到了唐朝诗人林杰写七夕节的诗《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穿尽红丝几万条”,那是怎样的盛况啊。古人和我们看到的是同一条银河,同一对牛郎织女星,可是,现在的我们再没有了他们那样的蕙质兰心。商场里,到处有花色各一的毛衣,机器织成的、流水线上制作的,买来是那么方便,可是,哪里能找到一双巧手的温度、一颗慧心的柔情?我在快节奏运转的城市里生活,曾经无数次回望多年前的那个“七夕”夜晚,那时的微风,仿佛又拂过了我的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