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名片上的Title,你还有什么
我有一个男同事,被老板和客户折磨得生不如死,每天中午坐到饭桌旁都摆出一副已经吃顶了的样子,唉声叹气地问:“我觉得活着没意思,怎么办?”同事们纷纷给他出主意:去酒吧买醉,去疯狂购物,去足球赛场上扔个酒瓶子……他都不肯,最后大家只好说:那你去死吧。
要不然你让大家说什么呢?他其实并不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不过就是想沉浸在这种自怜的情绪里,像失恋少女一直翻看两人热恋时的照片和情信一样。这种自欺欺人颇有快感,但这快感跟嗑药的效果一样,不会持久,醒来加倍痛苦。工作本来已经很辛苦,努力给自己补钙打气喝红牛还来不及呢,哪还禁得住这样自寻烦恼。再说,你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吗?看不出你一脸怨怼。老板不一定都欣赏聪明能干的人,但一定都喜欢积极向上热爱工作的人。
不要说老板了,调查表明:爱传播负面消息的人在公司里不受同事欢迎。可不是吗,工作压力已经够大,还要看你那张苦瓜脸,简直需要额外津贴补偿。
吐槽工作,其实也是一种职场社交常态。身为白领,人人偶尔都得摆出一副备受困扰的姿态挟以自重,这年头承认自己的工作不苦不累一帆风顺,就好像说自己没失过恋一样老土无趣。试想一名资深白领女,穿着本季新款的名牌专业套装,挽着杂志推介的通勤款皮包,坐在城中最流行的网红餐厅里,不发几句职场牢骚,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但是,像其他一切社交话题一样,抱怨也有不成文的规章和格式。首先,要懂得适可而止。《我的前半生》小说原著里的唐晶说过:“每天只准诉苦十分钟,你不能沉湎在痛苦的海洋中当作一种享受,朋友的耳朵耐力有限,请原谅。”真是的,现在又不是没有微博票圈LOFTER,实在倾诉不尽,把买私人教练的钱拿来买点心理医生的钟数,何必来折磨我们?
其次,吐槽这件事,要做得不让人讨厌,像说笑话一样难。你得做到既能一针见血,又能举重若轻。短时间引起大家的共鸣,却又留着一些余地,淡淡的无奈里埋伏着自嘲,结尾还要抛出一个彩蛋,引发黑色幽默的余味……朋友和同事忙一天早就累了,听听段子还行,旁边坐一个祥林嫂,谁受得了。
而且,这份工作真的有那么难熬吗?如果是,你早就彻夜改简历疯狂面试了吧。
谁也不是公司抓来的壮丁,都是自己经过三番五次面试抢来的职位。这份工除了能让你养家糊口,还时不时提供免费旅行机会,以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福利。是因为这份工作,你才认识张总李总王总,得以和那些有名望的公司做生意,成为圈内人赞赏的职业经理人。一份工,有趣、有价值、让你成长,你还想怎么样?还想让它包你家庭幸福、实现自我,并成为全宇宙最受欢迎的王老五么?你未免也太贪婪了吧。
很多人对工作厌倦,是因为这份工作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对工作太过投入而患上职业病的人很多,比如做消费品的朋友一进超市就情不自禁地帮人整理货架;做设计的人看报纸先看排版;做供应链的人连自家冰箱里的果汁都实行安全库存管理;项目经理连周末出门踏个青都能折腾出一套小表。
“现代人对工作如此不满,原因是我们对于工作有过多的期待。”美国管理顾问柯斯坦(E. L. Kersten)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写道。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只有工作,他当然觉得工作应该为他的全部人生埋单。
工作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两面。不懂调剂的人,就像充不满电的电池,无法快乐地再投入工作。悲剧的是,很多人之所以寄情于工作,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建设八小时以外的人生,最典型的莫过于没有私生活的老姑婆夜夜带着一班手下加班。有些人没有专长、没有爱好,除了专业知识之外一概不懂,闷得要命。除了名片上的“张经理”之外他谁也不是,脱下那身深色西装他就没有安全感。
现代社会的很多职位,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缺乏内涵的人,恐怕以后连“张经理”的角色也扮演不好了。试问生活无趣,言语无味的人,在饭局上和客户能聊些什么呢?一个每天只知加班,从不看书看电影的设计师,怎么能源源不断设计出有创意的产品呢?
确实不是每个人都有幸能做自己喜欢的,刺激有趣的工作。有时日复一日对着密密麻麻的报表,真有大声喊叫的冲动。所以日本人发明了老板模样的人偶痛殴,英国人花几十块钱参加砸汽车比赛,这些手段跟喝醉酒一样,只能麻醉自己,明天醒过来怎么办呢?如果想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就应该想法给自己找一个寄托。
有很多人除了办公室里一颗庸庸碌碌的螺丝钉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份,脱下刻板的黑西服,他可以是业余赛车手,酒保,鼓手,点心师傅……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角色扮演,能够在你开始厌恶工作、厌恶生活、厌恶自己的时候,暂时逃离出去。白天是彼得帕克,晚上是蜘蛛侠;平时是戴眼睛的克拉克,披上斗篷就是超人。
不幸得很,我们大多数人必须工作才能糊口。但是别把自己变成除了这份工作就一无所有的人。当你除了这个工程师甲或者会计乙之外,还有你自己的时候,或者你就不会整天纠结于工作中的烦恼,或者你会对这份工多点兴趣,这份工也会对你多点敬意。
本文作者2017-8-7 发表于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