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中有画意,画里有琴音——管平湖 国画欣赏
管平湖(1897—1967年),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从小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拜杨宗稷为师;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管平湖祖父为苏州商人,父亲管念慈,号横山樵客,字劬安,晚清著名宫廷画家,母亲是慈禧太后赏赐给管念慈的宫女,家斋也是赏赐之物,位于东华门外。幼随父学琴,后广泛求艺,先后拜叶诗梦、张相韬、杨宗稷、释悟澄和尚、道士秦鹤鸣等古琴名家为师。
1920年,拜金城为师学画,并加入金城在北京创办的倡导传统美术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会成立的宗旨是保护国粹,其中有不少著名画家,如周肇祥、胡佩衡、王梦白、陈半丁、徐燕荪等人,都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同年5月4日,中国画学研究会第7次展览在中山公园董事会举行,管平湖国画作品入选参展。5月8日,参展会员合影留念。同年,管平湖的父亲去世,至此家道中落。
1926年,入“湖社画会”,将原名管平改为管平湖(因为金城先生旧号“藕湖”,其弟子均以“湖”字为号,以示纪念)。该画会是金城之子金开藩在其父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基础上分离出来的。独立后,正式取名“湖社画会”。同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教授刘凌沧工笔重彩人物画。
管平湖在艺术上是多才多艺,但在生活上却是多灾多难。抗战期间,黎民百姓,饥寒交迫,作为艺术家,也难以幸免。管先生一方面对艺术进行执着的追求,而另一方面还要为生活进行痛苦的挣扎。那时,他生活穷困不堪,不得不白日教学,深夜作画,依靠卖画勉强度日。有时,为了卖一把扇面,从北城步行到南城荣宝斋。他也曾做过故宫博物院的油漆工。管先生不仅善于弹琴,而且精于制琴和修琴,现在故宫珍藏的唐琴“大圣遗音”、明琴“龙门风雨”和两个明代大柜子,都是他修整好的。
1939年,在家中教授白静武、齐鑫、杨玉丽、杨玉英人物工笔画。1940年,收郑珉中为徒。郑珉中经琴学蒙师李浴星介绍,拜在管平湖门下学习古琴。1941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教授萧毓明国画。同年,作国画《富贵长春》《仕女图》。
1949年前夕,他的生活越发窘困,只好靠画幻灯片来糊口。虽然他过着“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的清苦生活,但他依然不放弃对古琴音乐艺术的探索,他每天坚持弹琴打谱和教学,数十年如一日,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61年,他将几十年打谱的经验都写进书中,是后人打谱发掘研究古琴曲的重要依据。同年6月,游北京香山。1962年,继《广陵散》《幽兰》之后,又发掘了《离骚》《欸乃》《长清》《短清》《阳春》等名曲。
1964年,管平湖的生平、鉴琴、修琴、打谱经验及历年来发掘的琴曲,由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收集整理,收录在编辑的《管平湖专集》中。
1965年,夫人赵宜珍去世。夫人的去世对管平湖影响很大,他终日郁郁寡欢,饮酒消愁,不久因饮酒过度伤其肝脏,住进北京鼓楼医院治疗。
1967年3月13日,再次因肝病复发,住进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同年3月28日,因肝硬化治疗无效病逝于北京,享年70岁。
管平湖先生的一生,是为祖国民族音乐艺术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他在古琴艺术的探索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可供欣赏、研究、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优秀音乐遗产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永远值得后人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