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S自爆对不起二女儿,是因为……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被大人夸赞“乖巧又懂事”一定是好孩子。
长大后,才幡然醒悟,如果任性也可以赢得父母的关注和爱,何必小小年纪就学得那么懂事?
最近,在综艺《真相吧!花花万物》中,小S自爆是个偏心的妈妈,没有平衡好对三个女儿的爱,让二女儿变成被忽视却“最懂事”的孩子。
大女儿出生的时候,因为是头胎,照着书精心养育;
到二女儿出生时,完全变得大条,成为放养模式;
三女儿的到来,成功吸引了关注,再次唤醒了她的母爱。
提到二女儿被忽视的原因,也是十分令人心寒。小S说:“我二女儿生出来就是一块肉在那里,不需要理她啊!”
因此,儿女养成了敏感、害羞、懂事的性格。一边照顾着年幼的妹妹,一边还谦让年长的姐姐。
她一直出色地完成着小S交给她的任务:每晚睡前,都会按照小S的要求,给她倒两杯温偏热的水,而且水温刚刚好,放在床头。
二女儿去参加儿童烹饪课,不光表现出色,还会记得带回家一半的鸡排给小S吃,十分贴心。
小S也曾反省自己对二女儿的冷落,录视频向她表达歉意。视频中,小S拿着二女儿送她的手工贺卡,感动到流泪。
孩子在贺卡里写道:“不管你老还是你年轻,你都很美,等你老了我会照顾你。”
三个孩子之间,妈妈很难做到最好,对此她深感愧疚。
孩子对父母的爱,往往都是无条件的,而父母总是喜欢给自己的爱加上筹码。
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关爱,换来更多的称赞和夸奖,孩子不得不满足父母的各种要求,强迫自己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放下自己的天真,变得“乖巧懂事”。
然而,懂事并不意味着委曲求全。
懂事是既可以接受规则,遵守纪律,照顾周围人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得体地表达自己恰当的需求和感受。
而委曲求全是让孩子在较小的年纪,过早地用成人世界的标准衡量和要求自己,为了得到认可,忽视表达自己的合理感受和需要,“催熟”自己活成了“小大人”。
韩剧《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同样是家里排行老二,长期失宠的女儿。
生日跟姐姐很接近,多年来,父母一直委屈她,跟姐姐合并同一天过生日。
当兄妹三人都想吃煎蛋,而家里只有两个鸡蛋时,母亲把鸡蛋给姐姐和弟弟吃,而只让德善吃腌豆子。
一天,压抑的她终于爆发了,哭着跑出家门。为什么多年来,父母看不到她的妥协牺牲,而把她的懂事看成理所应当?她再也不想做懂事的女儿了。
“姐姐受宠,因为她是天之骄子,弟弟受宠,因为他是小孩,而夹在中间的我,难道就不值得被爱了吗?”
太懂事的孩子,往往常被父母惯性忽视,又是十分缺爱的那个。
当别的孩子撒娇耍泼,哭闹着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懂事”的孩子往往早已丧失了这种权利;
小小年纪,就在努力学着不表露自己的情绪,觉得只有自己变得乖一点,父母才会多爱Ta;
开始习惯性地讨好大人,习惯性地接受“被安排”,被动选择不拒绝别人,习惯性地逆来顺受 。
电影《奇迹男孩》,女孩维娅的弟弟奥吉是一个先天面部畸形的小男孩,出生后一共做了27场手术,才勉强拥有呼吸、听力、视力,但没办法拥有正常人的面容。
4岁前维娅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然而弟弟出生后,维娅变得异常坚强独立。
她从来不需要父母给她讲故事,也不需要父母督促她的学习,爸爸妈妈都说她是世界上最贴心的女儿,其实,她早早懂事地明白:这个家再也不能出事了。
维娅处处让着弟弟,也非常地爱他。长期被忽视,她也是多么渴望被父母关注。
“永远围着儿子转,而不是女儿,我多么希望她们也可以看看我,哪怕只有一次。”
过分懂事的孩子,童年被忽视,长大成人后,往往不知不觉形成“讨好型人格”。
《欢乐颂》的樊胜美,父亲瘫痪,哥哥是个拖油瓶,辛辛苦苦打拼,家庭重担压在她一人肩上。母亲每个月宁可问她要钱,也不愿卖掉房子,更不会考虑她的感受。被重男轻女的家庭剥削得痛不欲生,却始终不敢抛下家人不管。
《芳华》里“活雷锋”式的好人刘峰,终其一生,逃不出“讨好型性格”的禁锢。
战友结婚,为了给他省钱,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
抗洪抢险立功换来宝贵的军事学院进修机会,因为有人更需要,他把名额拱手相让……
抱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受到诬陷,被发配战场。还是因为照顾战友,最后自己落了身体残疾。
他一生任劳任怨,低自尊地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懂事地活在了“好人”模式里。
习惯性地“懂事”,其实是讨好型人格在作祟,讨好实则来源于一个人的低自尊。
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品质和价值不认可,认为自己不足够好,不配得美好的人和事。
这种性格左右着思维与行动,潜意识里制约我们的成功,降低对快乐的体验,更容易抑郁焦虑,如同画地为牢。
培养孩子的独立品质,拥抱真实的自我,远比“懂事”重要!
家庭教育的可悲是让孩子过早带上太多不属于童年世界的东西。父母的最大的失职是让孩子成为了自己想要的样式,而不是成为他自己。
无条件地爱你的孩子吧!而不是因为他“懂事”。
本文图片皆来源网络
(本文为三明治妈妈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与你走散
请按照以下步骤“星标”一下我们
获得妈妈群体一手心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