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
在不同的读书人那里看到了这本《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按自己的习惯嗅觉不会选这本书——对一切方法论抱有警惕,而对“你必须、你应该”的论调更是厌倦。
令我好奇的是,为何不同领域的读书人齐齐选了这本书?
翻看微信读书,刚好有电子版。起先带着挑剔的眼光打开,逐渐被吸引,直到放不下。果然名不虚传!
令我吃惊的还有,这本书是我在微信读书读过的书中点赞、发表看法、分享最多的一本,每个章节动辄有千条发言。是的,衰老和死亡无人能置身事外。
但还是要说,书名有时真会耽误一本书……
《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是一位美籍印度裔医生。关于衰老与死亡的主题,他在书中讲述了多年的行医见闻、感受。书中记录的老者故事既有他的家人,也有他的朋友,患者。
作为一本社科类书籍,书的框架清晰明确,围绕关键问题一点点展开,有研究的数据结论,也有对应例证。作者既有科学工作者的严谨,又有讲述故事的细腻耐心。没想到一本社科类书籍也会读至动容。
如今这个崇尚年轻的时代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仿佛无论什么年纪都该保持年轻,于是有了一个新词:冻龄。
这本书似当头一棒,它说人到了一定阶段要接受变老这件事。而研究得出的一系列数据可谓触目惊心。
“从30岁开始,心脏的泵血峰值稳步下降。……40岁左右,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开始走下坡路。……到50岁的时候,一般人会有约一半的头发变白。……从50岁开始,骨头以每年约1%的速度丢失骨密度。……到60岁的时候,在美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人们一般都已失去了1/3的牙齿。”
读到这些,心灵不是不震颤的。
而像所有科研者的客观态度一样,作者平静地写到,这一切都是正常现象,承认“年纪大了”才能活得自然。
同时,他提到一项研究发现,人们根本没有变得不开心,随着年岁增长,快乐程度提高,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生活体验更令人满意、更加稳定,即便年老缩小了他们的生活范围。“生活是一种技能。老年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历程中实现的。”
如今医学发达,人在年老体衰之时能更好地活着吗?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探讨老年人的生活选择。
一种是居家养老。葛文德医生以祖父为例讲述了田园牧歌式的老年生活。
祖父住在印度乡村,和叔叔一家生活在一起。一个大家族,身边不缺少帮助祖父日常的人。一百多岁时,祖父仍坚持每晚骑马巡视一圈农场。考虑到安全,家人给他准备了一匹小马,并保证每晚都有人陪他巡视。
祖父在村庄受人尊重,在家族掌管财产,这让他有个还不错的老年生活。但家中争吵在所难免,他有时愤而出走,住到亲戚家。
对老人来说,衰老不仅带来身体机能衰退,生活能力下降,还将面对生活自主权的“移交”,丧失隐私和控制力。住进老人院,许多生活的乐趣被夺走。书中讲述了多位老人选择独立生活,直到不得不进老人院的那一天。
进入老人院是为了健康和安全。但老人院没有家的感觉。老人们渴求一扇能上锁的门,而不是护士随时推门而入,提醒起床或散步,或是在护士站排队领取药片。
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如何建立使老人满意而不只是让子女们放心的老人院?在这方面,美国的从业者们做出了大胆尝试。西方在关注老年群体以及个人心理需要方面的确领先许多。
葛文德医生讲到一个悖论。“医学科学赋予我们反抗种种局限的非凡力量……但是,由于医学领域中的人不愿承认这种力量的有限而且将永远有限,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我们给病人造成了伤害。”所以他说,有时少做一点也是帮助。医生和病人需要对生命的终点谋求共识。
书中老人的故事使我想起法国电影《爱》。
一对从事艺术工作的夫妻,妻子中风打破了两人平静的生活。一切突如其来。妻子试着接受身体的不便,也接受最普通的日常都离不开丈夫帮助。但她的生活必需还有阅读,音乐,以及独处。
她意识到身体失控,并且不可能恢复如昨。这让她绝望。于是她沉默,拒绝吃东西。
丈夫理解她。他能做什么呢?让妻子并不愉快地活下去吗?对有些人来说,永远不接受“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人生。
插图©法国电影《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