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构不杀岳飞,继续北伐,宋朝的结局会如何?
岳飞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立志恢复中原迎回“二圣”,奋勇北伐捷报连连,但还是被秦桧等人构陷,被赵构召回,并受到小人陷害死于风波亭。假如赵构当初选择的是信任岳飞继续北伐,南宋的结局会如何?有机会收复中原并且恢复北宋时期的疆土吗?
答案是不能,并且南宋灭亡得更快。
问题出在哪里呢?制度!
南宋初期的形势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宋太祖赵匡胤制定的重文抑武国策,导致军事人才不受重用,且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武力上处于羸弱的状态。当然了,除了这个根本原因,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燕云十六州的问题。长期没有拿下燕云十六州,当地的百姓的心已经不向着北宋了,接受了辽朝的统治。后面北宋几代皇帝又议和放弃了燕云十六州,导致北方失去了天然的地理屏障,给了后面的金人入侵取代辽朝进而占据宋朝半壁江山的机会。
靖康之变,金人攻克了北宋首都,并且掳走了宋钦宗、宋徽宗,宋朝可谓是十分狼狈。也就是这个时候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了南方,在文臣武将的仓皇拥立之下登基继位,开创了南宋初期的局面。
南宋初期的形势是,北强南弱,金人对宋人来说是梦魇,上至皇帝百官,下至百姓都怕得要死,对收复失地没有信心。一直在坚持收复失地的人,是那些理想主义者,虽有战绩但每每孤立无援而失败。也就是说南宋初期从上到下,主和派的势力是远大于主战派的。
值得一提的是,主战派多数是武将(以及文转武),主和派多数是文臣(偏安一隅)。而南宋沿袭的仍然是北宋重文抑武那一套国策,文臣的力量远大于武将,即主和派主导朝政,主战派处处受到限制。
在制度上南宋的开局就把主战派的岳飞、韩世忠等人限制得死死的,很难伸展手脚北伐。所以主战派不仅要卖命北伐,还要顾虑朝中主和派的暗中构陷,可谓是背腹受敌。而二者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其实是很激烈的,但因为重文抑武国策的原因,每次斗争都是主和派获胜。主和派的大臣可以寿终正寝,主战派的将军却多数英年早逝或者被迫害致死。
除了制度,南宋初期的募兵制度也很奇怪,很多军队其实就是后来演义里面的说的“某家军”的模式。军事统帅可以自己筹集军费、分拨军饷,手上的权力是很大的。这跟南宋初期财政不足有关,也是无奈之举。(注意不要总觉得南宋一直很富有,初期的财政其实是捉襟见肘的。)
赵构放心让岳飞北伐会导致什么
如果赵构要放心让岳飞继续北伐,就必须改变重文抑武的国策,这样主战派跟主和派之间的矛盾会更加剧烈,斗争也会逐渐激化。如此一来,南宋初年稳定的局面可能不保。以赵构的历史表现来看,他是处理不来两派之间的矛盾的。而且两派斗争时间一久,赵构的权威也会逐渐受到质疑,皇权的稳固性也会逐渐不保。这也是为什么赵构乃至后面几任皇帝继续重文抑武的国策的原因,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皇帝宝座,而不是北方的故土。
这样一来,赵构会处于很矛盾的境地。但如果继续假设,赵构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主战派,那么主战派的将军们因为南宋初期的募兵制度的关系,自身的权力跟地位会急速膨胀,这也难保不会出现黄袍加身的局面。
但如果再继续假设,假设岳飞绝对忠心,继续北伐且成功的情况下,又会如何呢?
根据前面南宋初期局势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南宋初期的财政能力是不足的,打赢了金朝,也会伤筋动骨。收复中原尚且不容易,继续攻克燕云十六州更是难上加难,经历辽、金两朝的改造,那里的百姓早已不再心向宋朝,攻克这道天险,必定是代价十分巨大。后面金朝灭亡的时候,就是蒙古与南宋将金人围困在燕云十六州,南宋冒进攻打结果没打赢,两败俱伤,使得蒙古乘虚而入灭了南宋,这些事实可以看出其难度。所以岳飞在世的时候,南宋没有经济支撑,是无法安全地完成北伐大业的。
况且没有了金国作为屏障缓冲,羸弱的南宋如何面对北方强大的蒙古呢?恐怕只是被蒙古坐收渔人之利,提早灭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