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96篇:读文随笔∣比较视野中的“阅读方法”

比较视野中的“阅读方法”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1年第5期发表了闽南师范大学代顺丽博士的《中西方阅读方法比较与互鉴》,这篇论文带有比较教育学的味道,为我写作类似的论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框架。我一直有一种认识,“阅读策略”是移植词,即从西方语文教育学中移植进入中国的词汇,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密切相关,而“阅读方法”更带有中国本土的色彩。当然,这篇论文也说明,“阅读方法”在西方教育学中也是存在的。围绕“阅读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立足本土的相关结论与教学建议,这是这篇论文的核心意思。

针对“阅读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弄清楚“阅读”的内涵。如果中西方对“阅读”本身还存在不同的认知,那么比较阅读方法就成为无稽之谈了。那么针对“阅读”,中西方在哪个层面上有共通之处呢?作者引用了吉尔在《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一书中的观点。该书将阅读分为两个层次:流畅层和理解层。前者指的是能够用一定的速度通畅阅读文本的语言,理解字面的意思。该层面的活动主要包括:语音感知,即书写符号与声音比对正确;文字解码,将词汇与字典意义比对正确;语法加工,即将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排列顺序切分清楚。实际上,流畅层解决的是“读懂字面意思”的问题。后者指的是在通畅阅读语言后,对文本进行检索、统整、诠释、评价和反思等精细加工,读懂深层含义,建构意义,同时还能够使用文本,达到一定的目的。这种对于“阅读”的理解,与我读到的王云峰教授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评价框架设计》中提到的“阅读过程三个认知阶段”的阐述是非常相似的。王荣生教授对“阅读”的理解,与此也大同小异,不过我感觉王荣生教授强调了“百科知识”和体式在阅读中的作用,也就是说,阅读不仅仅是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这些观点都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并不是指文本的字面意思读不懂,而是不能够读出文本的深层含义,不能对文本的进行进行综合加工,更无法结合自身建构意义,遑论评价和使用文本了。正如论文作者说:“从流畅层进入理解层非常困难,因为理解是非常复杂的认知任务,不经过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很难自然习得。”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会阅读的本质就是学会理解,这也是中西方关于阅读的共同理念,也是下一步进行“阅读方法”比较的基础。

对于“阅读方法”进行比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道理很简单,阅读方法本身是由很多具体的下位的方法构成的,如果笼统地进行比较,势必会出现“老虎咬天”的情况,而如果针对每一种方法进行对比,工程量就会很大。论文作者采用的方式是进行关键属性的比较,关键属性又体现在“要素构成”这一层面的概念中。作者认为,从要素构成上比较中国的阅读方法和西方的阅读方法,即抓住了二者的关键属性。

中国的阅读方法,关注的问题是:文本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小说阅读。常规的阅读方法是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四要素的角度进行,教师教小说的方法也是按照这些要素展开。最近,叙事学理论引入小说教学中,教师开始关注小说的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述者、叙述视角等,本质上也属于要素分析。按照这种理念,阅读就是文本解读。我本人多年来进行的研究,本质上也属于要素分析,不论是言语形式,还是文本还原,都属于这种方法。作者称之为“文本要素分析法”。

西方的阅读方法最鲜明地表现在PISA阅读中。这种阅读测评框架认为阅读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该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心智行为构成的。例如阅读前要对文本进行“预测”,阅读中要进行“访问和检索”“统整和解释”“反思和评价”,阅读后要进行元认知,即对阅读前和阅读中的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一句话,PISA阅读认为阅读能力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很好地执行每个心智行为的能力。作者称之为“心智历程建构法”。

当然,我认为这两种阅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中国的阅读方法中也会有认知的成分,西方的阅读方法自然也不全是心智过程的研究。此处的比较只是从宏观的面上着眼的。在作者看来,中国的阅读方法优势在于通过众多文本要素分析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文本图式,丰富知识储备,凭借这些要素构成的文本图式和知识储备实现理解。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教师没有能力进行文本解读研究,原因在在于此。西方的阅读方法优势在于学生会对在阅读时采用何种心智行为形成习惯,于是在面对新的文本时,都可以执行有组织、有计划、目标明确的心智行为步骤。一旦这种习惯养成,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阅读,甚至超越文体界限。

以PISA的阅读理念为代表的西方阅读方法,对我国中小学的阅读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我阅读这篇文章的最大收获。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还是采用“课文分析”的方法,教师往往会从主题、人物、语言、手法、思想倾向等各个要素进行文本分析,课堂上侧重于文本分析结果的输出,而淡化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在想,如果我们能够将PISA阅读的理念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师上课不仅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也关注学生记忆、理解、分析、评价、反思等一系列的认知行为,阅读教学的效果肯定会有较大的改善。我之前提出,不少教师阅读教学时很善于设计精致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但忽视了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讲解与训练。现在我更进一步认识到,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本身也是一种心智活动行为,并不是静态的程序和技巧。布卢姆的认知过程分类法,是可以作为心智行为框架,引入到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去的。当然,文本分析的思路也有自己的优势,对于我国这种“文体大国”,更不能随意抛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