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684期:学习进步过程中,如何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关键就是做到“三结合”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684期#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学习进步这个话题,很多人在学东西上面有困惑,总感觉是反复学学不会,学会了记不住,记住了用不上,最终就是怕学、厌学、不想学。以上这些学不会、记不住、用不上的现象,可以用一句通俗的语言来概括:就是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大家看在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师傅语重心长的跟徒弟说:师傅讲的是师傅的东西,你一定要把这些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才能够纵横天下、行走江湖。那么接下来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就产生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肤浅的认识,只要记住了就是自己的东西。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有很多东西记得特别牢固,但是具体运用的时候才发现根本用不上,即使用上了也用不好。虽然记得那么清楚,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最终还是别人的东西。所以学习进步的过程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掌握、融会贯通的过程。如果只是硬生生的都记下来,能够头头是道说一遍,那无非就是输出录音机或复读机,这种学习是肤浅的,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那么如何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呢?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提到一个教育心理学大师,名叫奥苏贝尔。奥苏贝尔对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研究了内驱力、外驱力、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表征学习、命题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特别是他对迁移和同化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根据专家的研究,再结合我个人的体会,针对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问题,我给大家提供三点建议,这三点建议可以称为“三结合”:
第一,和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结合,具体来说就是找到结合点,形成知识树。比如说我硕士论文做的是激励理论方面的研究,激励理论可以说是整个管理学领域当中体系最大、内容最多、跟心理学和行为学联系最紧密的一个领域,要把这方面的知识学通、学透非常不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我首先就找到了结合点,在探讨高层需求与低层需求,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时候,我就启动了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
你看宋江在梁山团队,旗帜上写理想,替天行道;嘴上讲感情,生死兄弟;手上给实惠,真金白银。没有理想,留不住高人;没有实惠,留不住俗人;没有感情,留不住身边人,这个就属于在激励过程中的高低匹配。另外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整个团队有一个远大目标就是普度众生,有一个组织目标就是取到真经,还有每个人的个人目标就是修成正果。远大目标、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协调一致,互相支持,互相匹配,这个就是典型的愿景激励。找到了这个结合点,我一下兴趣就提升了,理解就加深了。
同时还要形成一个知识树。讲到榜样示范,典型引路,端正三观,就应该脑子中形成这样的一棵“树”:管理者要做四件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在领导这一枝上也要做四件事:激励、沟通、风格、权威。在激励这一枝上最重要的理论是需求层次论,另外还有双因素理论,还有公平理论,还有成就理论,还有期望理论,特别是还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那么我们所讲的“榜样示范、典型引路”就属于社会学习理论在整个组织激励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大家看一下,结合点有了,知识树形成了,很快我们对所学的东西就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透彻的掌握。
这里所说的知识树实际上也是很多人所讲的思维导图。建议大家养成一个习惯,学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束之后,都能够画一个整体的思维导图。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主题的探讨结束之后,我们要做到一点,就是把这一个树枝能够归类到自己头脑中的那棵大树上去,能够搞清楚它是哪一枝哪一岔上的哪一个点。
从这一点出发,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网络上那些碎片化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因为它太散乱不成体系,没法找到结合点,没法形成知识树,只是提一些让你焦虑的问题,讲一些你完全不了解、不知道的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你心情更焦虑,负担更重,学习的节奏都会乱掉,更不要说进步和提升了。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还可以自行在网上百度一下“知识地图”这个关键词,看一看相关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