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多次拒绝清廷劝降,被誉为“明末文天祥”,连乾隆都为其建祠
提起明末文人,很多人会想起自称“清流”的东林党、复社人士,当然很大一部分程度都不会是什么好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末其实也涌现出了很多有气节的文人,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选择挺身而出,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如此千古留名的人非常多,比如说史可法、堵胤锡、瞿式耜、张煌言等等。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被誉为“明末文天祥”,曾经多次拒绝清朝高官厚禄的劝降,毅然选择慷慨赴死,留下了一段“时穷节乃见,视死忽如归”的佳话,连后来的乾隆皇帝都为其修建祠堂以作纪念,他的名字叫作左懋第。
左懋第是山东莱阳人,崇祯三年进士,从小就为人正直,胸怀大志,非常关心国家命运。清军入关以后,他被南明弘光朝廷委任为和谈大使(副使为陈洪范、马绍愉),带着“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汗”的御书以及大量黄金白银前往北京和清朝商讨“联虏平寇”(南明企图联合清廷共同打击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事宜,可惜清朝政府对此次和谈毫无兴趣,毕竟入关只为取得天下,于是只收下财物并遣返了使团。当使团南返到沧州附近时,副使陈洪范“于途次具密启请留同行左懋第、马绍愉,自愿率兵归顺,并招徕南中诸将”,意思就是说副使陈洪范密告清政府,说自己愿意投降清朝,请求扣留南归使团,让他一个人回去招降南明官员就可以了。清廷收到消息后,又将使团带回北京扣留起来,摄政王多尔衮多次派人劝降左懋第等人,但左丝毫不为所动。
被扣北京太医院期间,左懋第在门上贴了一副“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的对联,直接拒绝了一帮说客的登门拜访。即便如此,多尔衮依旧不放弃,多次派大员前来劝降,洪承畴一进门,左懋第就来了一句“此鬼也。洪督师在松山死节,先帝赐祭九坛,今日安得更生?”洪承畴不由得羞愧而出。后来又有清朝大学士李建泰、左懋第堂兄左懋泰等人前来劝降,但都是碰了一鼻子灰。多尔衮由此越发敬重左懋第为人,希望其能为清廷所用,于是亲自前往劝降左懋第,多尔衮问:“你为何不肯剃头?”左懋第回答:“头可断,发不可断!”,多尔衮无言以对,不得不放弃劝降并将左懋第等人处以死刑。
在菜市口刑场临刑前,左懋第镇定自若地向南方拜了几拜说:“臣等事大明之心尽矣”,并留下了一手绝命诗:“峡圻巢封归路迥,片云南下意如何?寸丹冷魄消难尽,荡作寒烟总不磨。”表达了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其实,这样的结局一点也不意外,早在左懋第接受出使清廷的任务时,他就已经对家人朋友交代好后事:“懋第此行,是懋第死日也。”并立志要效宋之文天样,留正气于千古。左懋第就义以后,人们纷纷誉之为“明末文天祥”,引得很多人钦佩不已,后来连乾隆皇帝都给他钦定谥号“忠贞”,并在他的家乡莱阳修建祠堂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