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要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1927年6月2日——一个对于当时所有人来说都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时任清华大学国学教授的王国维起了个大早,洗漱用餐,随后他来到学校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给学生们批改卷稿,只见他面色平静眼神坚定,正常地与同事学生们说笑闲谈,没人看出他有任何异常,也没有人会预料到这是他们同王国维的最后一次见面。随后他来到颐和园,在平静的吸完一支香烟后,一头扎进了冰冷的昆明湖中,结束了自己悲剧而又矛盾的一生。此后,世间再无国学大家王国维,只余下他诗词中留给后世“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的无尽落寞与愁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古之成大事者,必经历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寥寥数语,阐明治学之道,更是王国维这短短五十年来传奇人生的缩影。王国维的童年,大部分时光是在故乡同祖母和姐姐一起度过的,却又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彼时七岁的王国维,就在诗词歌赋,书画篆刻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也正是这个时候他渐渐开始受到了科学知识和维新思想的熏陶。在王国维的漫漫求学路上,他还遇到了这一生为数不多的挚友罗振玉,二人志同道合,关心时事,针砭时弊,会因为戊戌六君子的就义捶胸顿足大呼荒唐,也会因为思潮之起伏国学无以为继而扼腕叹息。

让王国维真正改变并且潜心治学达到更高层次文学境界的契机,是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侨居日本的四年里。也许在他回国的每一次午夜梦回中,最令王国维怀念的想必也是在日本求学的这段日子吧,没有时局的纷扰,对文人的迫害,醒来是与诗词文学为伴的悠闲,偶尔叫上一两至交好友外出参观切磋文艺,用他的话来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之冠。”

有人说王国维是矛盾的结合体,他出身秀才屡次参加科举不第,却又接受了古今中外大量文学和新型思潮的熏陶,他以布衣之身在南书房里为溥仪奔走,也在家中翻译了大量外国优秀著作,他不接受北京大学教授的职位,又因为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而投河殉清……他不剪辫子,不穿洋装,又新篇清目,书德醉心。他把别人的悲欢疾苦看得通透却又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来成全自己。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均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也许在诗词世界中的王国维,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内心,找寻一处平静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