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司马伦滥政氐羌叛乱,公报私仇周处含冤而死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2篇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九月,梁王司马肜被征召回京担任卫将军、录尚书事,接替他担任征西大将军的是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也是他最小的儿子,柏夫人所生。
也许是从小养尊处优,又得到司马懿的特别宠爱,司马伦从小就不是个省事的主,除了吃喝玩乐,别无长处。
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时,司马伦还同时负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的职责,坐镇长安,成为西晋西边的屏障,不仅有守边之责,还要代替朝廷安抚各胡族,让他们与汉人和平相处。
然而,司马伦到任后,一味的作威作福,浑然将自己的职责忘在了九霄云外,不过数年间,将雍、梁二州弄得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道。
元康四年(公元294年)五月,匈奴人郝散率众反叛,攻陷上党,杀死长史。八月,郝散率众归降,却被冯翊都尉杀之。
本来,郝散已经主动归降,如果朝廷用心安抚,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但冯翊都尉擅杀郝散,激怒了匈奴人,司马伦作为雍、梁二州最高军事长官对此不闻不问,客观上也激化了矛盾。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五月,郝散的弟弟郝度元与冯翊、北地的马兰羌、卢水胡一起叛乱,杀死北地太守张损,击败冯翊太守欧阳建。
有了上次的教训,这些人是绝对不会再投降的,平叛变成了苦战。
不仅平叛无功,司马伦还和雍州刺史解系发生争执,互相指责对方平叛不利,欧阳建也上表揭露司马伦的罪行。
没过多久,司马伦被征召回京,梁王司马肜重新担任征西大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主持平叛大局。
司马伦被免职,解系还不解恨,和他的弟弟御史中丞解结一起上表请求诛杀司马伦的心腹孙秀以向氐、羌人谢罪,张华把这件事告诉了梁王司马肜,让司马肜杀孙秀,司马肜应允了。
孙秀,琅琊临沂人,信奉五斗米道,善于谄媚,擅长书疏,深得司马伦的宠信。逼反氐、羌,孙秀是罪魁祸首。
孙秀的朋友辛冉替孙秀向司马肜说情道:“氐、羌自己起来造反,并不是孙秀的罪过。”司马肜不想得罪司马伦,姑妄听之,孙秀因此免去一死。
司马伦回到洛阳后,采用孙秀的计谋,倾心结交贾南风,贾南风对他十分宠爱和信任,司马伦趁机索求录尚书事的职务,还请求担任尚书令,张华和裴頠坚决不同意,司马伦和孙秀从此恨上了张华和裴頠。
叛乱已起,不是换人就能马上扭转局面的。况且,以司马肜之才,让他锦上添花还行,力挽狂澜可真是难为他了。
八月,解系被郝度元所击败,秦州、雍州地区的氐、羌全都叛变,立氐帅齐万年为帝,包围了泾阳。
历朝历代,但凡叛乱,最初都不敢扯太大的虎皮,最多称个王什么的,也有叫什么公的,比如刘邦,以沛公起家,低调点的自称将军。
好家伙,这个齐万年上来就称帝,吓得刚刚到任的司马肜心惊肉跳,着急忙慌的向朝廷请求增援。
既然都称帝了,朝廷不敢怠慢,立即增派兵马,以御史中丞周处为建威将军,和安西将军夏侯骏一起驰援。
周处,本是东吴人,父亲是东吴名将周鲂。东吴灭亡后,周处入仕西晋,拜为新平太守。
周处是个大能人,年轻时还留下了周处除三害的传说,文武兼修,刚正不阿,能够做到御史中丞凭借的是真本事。
这一年,周处已经六十岁,数十年的为官生涯中,他以善于治民闻名天下,连齐万年都有所耳闻。
听说周处奉命前来,齐万年有些惴惴焉,对部下道:“如果他独自前来,又有临机决断之权,我们这次玩完了;如果他上面还有人约束,那我有把握抓住他。”
齐万年说对了,周处此来,还真没有临机决断之权,他有两个上司,梁王司马肜和安西将军夏侯骏。
更要命的是,司马肜不仅不是将帅之才,还和周处有仇。周处担任御史中丞时,秉公执法,不避权贵,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司马肜。
至于说夏侯骏,顶着名将夏侯渊之孙的名头,凭借和司马亮、魏舒等重臣是姻亲的关系攀上高位,不过是个绣花枕头。
为此,中书令陈准还专门提醒过朝廷,认为司马肜一定会借机给周处穿小鞋,建议朝廷另派援军,以周处为主将。
然而,没有人愿意得罪司马肜和夏侯骏,这个建议石沉大海。
能打仗的没有指挥权,有指挥权的和部将有仇,这仗还怎么打?两边尚未开战,我似乎已经嗅到了一丝不祥的气息。
不出所料,周处抵达前线后,司马肜和夏侯骏只给了他五千兵马,让他立即发动进攻,而齐万年却有七万人。
久经战阵的周处不愿做无谓的牺牲,对他们道:“敌我兵力悬殊,如果没有后援,必定失败,我死不足惜,却是国家的耻辱。”
在周处的坚持下,司马肜和夏侯骏确实给他安排了两个后援,分别是振威将军卢播和雍州刺史解系。
然而,卢播是司马肜的亲信,解系所部不过是残兵败将,真正披坚执锐的还是周处。
元康七年(公元297年)正月,在司马肜和夏侯骏的不断催促下,周处率领五千人向齐万年发起了进攻。
临阵之时,更奇葩的事情发生了。司马肜连早饭都不让周处的部下吃,就催促他出战,出战之后又切断了他的后援。
事已至此,周处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他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上。结局可想而知,周处全军覆没,以身殉国。
对于司马肜这样明目张胆的报复行为,朝廷没有任何处罚。自此以后,他们没有组织再过一次征讨,龟缩于长安拒不出战。
可想而知,周处之死对于前线将士是多么大的伤害。他们有理由问自己,我还值得为朝廷拼命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