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说“画字” 2024-06-18 11:29:51 访谈人/辛尘艺术家/王镛辛尘:1998年冬天因拍摄《当代书家五十人创作实录》,我曾登门请王镛先生演示书法创作,大小两件作品各写了两遍;展示装裱过的作品,仔细拍摄作为背景资料;并请其阐释书法创作。那次王镛先生耐心配合,不仅像其他书家一样,给我们的工作以鼎力支持,更使我获得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对其书法艺术作近距离的观摩与研究。在此之前,我对王镛先生的书法(尤其是其行书)已经揣摩很久了,所以,看其现场演示,感受尤深。 我以为,王镛先生书法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套用米芾的话来说,在于他敢于、并且善于“画字”。换言之,王镛先生是以画家的眼光来审视书法,以绘画的手段来塑造书风的。不知王镛先生自己是如何看的。 王镛:关于“画字”,我在主观上处于有意无意之间吧。今天辛尘先生如此一问,逼得我不得不“检索”一下自己的思路。首先是“书画同源”之说由来已久,但对四字的诠释却不尽一致。我的看法是,字源于“象形画”之说,于现实已没有任何意义。书与画的同源关系,首先不仅在于工具材料相同,用笔等技法的原则趋同,重要的是二者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相同。更重要的是,书与画要具备审美价值,必须抽取其中一个点画或一根线条,考察其有无艺术表现力,有无审美意义上的个性。只有具备这个条件,书与画才有其艺术性,才称得上是中国的、书画同源的艺术作品。现在讨论的是画对书的影响。我的感觉是在元代以前,主要是书法对画的影响更大一些。书法在艺术史上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即它的每种体势、每一个代表风格,一经出现,很快就走向完美,走向成熟,形成一座又一座令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峰。而中国绘画,在此前却经历了一个渐趋成熟、渐趋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确实从“早熟”的书法中汲取了不少养份。至元代,这个过程已基本完成了。这之后书对于画的较大影响,是“吴昌硕时代”,吴将碑的“金石气”审美意象运用于画,使大写意花卉又辟新境。简言之,人们一直讨论的是书如何影响画。一是前面提到的书法早熟;二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书比画的“正直地位”高得多。这些都决定了人们思路的指向。然而,今天书与画的基本现实是:绝大多数书法家面对前人创立的一座座高峰,只愿折服其下,爬上其中一个坡角便沾沾自喜,绝想不到、也不敢想自己去创立一个新的、哪怕不高的峰。而中国画因为有其他的画种可以横向参照,中国画家则采取了较为开放的姿态,使中国画在探索中取得了多元的发展。其实在元以前,中国画的笔墨技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已经远远超出书法的局限了。比如山水画中“皴”与“擦”的笔法,书法中没有。书法中的“飞白”与此不同,传统意义上的飞白,仍要求有完整的点画形态“皴”则将这种完整破坏了一半。至于“擦”,就基本上看不见笔触的形廓了。我有意将皴擦的笔法去扩展飞白的表现,有时在一幅作品中大量运用,其效果是,除了增强线条的飘忽感、灵动感,加大虚实对比之外,还使观者在单调的黑(字)白(纸)之间,感受到不同深度的灰色调,丰富了墨色欣赏的层次,强化虚实对比。看过李可染先生画牛,很受启发。我写字时从笔尖用到笔腹、再到笔根,想全面施展毛笔的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功能,充分发挥圆锥状毛笔的表现力。再有,画在构成形式上,在画面的整体处理意识上,也远远高于书法。版面所限,不细说了。原则是,我绝不因此去碰书与画之间的那条界限。 辛尘:以往的一些名画家作字,有注重于笔画的形状以及单字的构架的,有注重于墨色及行笔节奏的,虽各有特色,终不免矫情。王镛先生的书法强调“书写感”,所以自然流动。但对于传统书法最为尊贵的、讲究心意体会的运笔过程中一招一式的微妙变化及其自然转换,王镛先生并不刻意追求,他似乎更注重视觉上的各种“关系”的处理。疏密、聚散、轻重、开合、大小、虚实等等,在王镛先生的书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使其书法作品更具“画意”。能否请王镛先生具体谈谈在书法创作中的这种价值取向。 王镛:看了这个问题,我更佩服辛尘先生。许多年来,不少文章评论过我,但只有辛尘先生一语道破了我的“心机”。面对一门艺术,如果你想做点什么,首先必须在崇敬之余,看到它的局限性。书法发展至今,其作品的整体性一直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古今不少作者的创作理念,是抄书录句式的(如果是楷书或规范的篆隶书还行,但其整体美的价值也大打折扣),这类作品一幅可以裁成许多幅,甚至看一个字,看一行两行,就够了。对于行草书来说,这是致命的缺陷,一件完美的作品是不可割裂肢解的。完美,就意味着其组成个体之间有内在的、如生命般的血肉联系。好画就不容分割。可以说:整体感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最高品质。正像辛尘先生所说,我在逐步建立整体观念。这意味着不仅关注上下几个字的变化平衡关系,也不仅是一行或相邻的另一行之间的呼应,而是每个字、每一行,进而是一组字、一块字,它们的内在关系,都要服从于整幅作品构成的大的节奏变化。节奏,这个从音乐中借来的名词,转换到用视觉欣赏的书法作品上,落实到纸上,正是辛尘先生指出的,变成了“疏密、聚散、轻重、开合、大小、虚实”等等形式组成的变化统一关系。为此,我常把行距拉近,加剧冲突,制造麻烦,问题一下子复杂了许多倍。能把这么多的矛盾关系处理得既有内在关连,又有节奏起伏;既有局部变化,又有整体和谐;既有灵机突现,又有主次秩序……太难了,也太有意思了。更何况不能事先具体设计,又要按时序一次性、随机应变地去解决呢!如果这是个大难题,也许就是个大境界吧。因而几年来我一直在实践这个课题,并把它拓展到篆隶书(非整齐规范类)之中。 辛尘:浸淫于传统的书法家们大多讲究大笔写小字,至少是大笔写大字,小笔写小字。而王镛先生特立独行,以小笔作大字,并且因此而遭异议。但我以为,这应当是王镛先生的自觉选择:小笔作字,提锋以笔尖,铺毫至笔根,一如绘画中的皴擦点染。笔道的粗细、厚薄、轻重、虚实,主要由笔中的水墨含量决定,因而,作者能够有效地集中注意于作品的整体关系的把握和处理。请王镛先生自己谈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可以吗? 王镛: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提到过。其实我以前也常用大笔作小字,只是近几年往往用小笔作大字。近来报刊上有人因此冲我大惊小怪,我觉得很可笑。经常换换不同的笔,换换不同的用笔方法,一定会提高全面驾控毛笔的基本能力。那种一生只用一种笔、一种方法的人,肯定会被习惯所累,在当今的时代会有什么出息呢?大笔写小字的好处,前人也许说过,但我体会不出许多奥妙。这样做,肯定只使用了笔尖处几分之一的部位。占毛笔大部分的笔腹、笔根部难道只是为了多蓄墨?而且只摆弄笔尖,写出的线条容易轻飘,缺乏力度。其实古人早有用小笔写大字的范例,明显的是怀素《自叙》。那枝笔很小,虽无“人证”,但我的实践能支持我的判断。用小笔作大字,笔尖部分与大笔无异,可以取代大笔的功用了吧(前人有个拙劣之法,把大笔只泡开尖部一半的长度,其意在易于把握用笔用力,这样一来,又与用小笔有何不同?)。而笔腹、笔根的功用却是大笔作小字不可能发挥的,可见小笔作大字才能“八面出锋”。自笔锋深及腹、根,增加了提、按的难度,但是拓展了毛笔各部位的功用,丰富了毛笔的表现性,何乐而不为?一句话,笔要为我所用,而我不能为笔所用。很自然地想到一个成语--杀鸡焉用牛刀。当然了,杀鸡用小刀,杀牛用大刀,合乎常理。但若反过来用小刀杀了大牛,那人一定有勇气,有功夫,小刀也一定自锋至根,物尽其用了。辛尘:王镛先生不拘陈法、胆敢独造,追求拙朴、博大、野逸,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大漠秋风”式的书风,除了前面所谈论的独特的用笔方式之外,还应当与单字字形结构的变形、夸张直接相关。王镛先生能否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体会?王镛:其实夸张变形,是自古以来一切文学艺术创作中普遍应用的手法,书法也不例外。但时至今日,一些冒牌“书法家”总用这四个字骂别人不懂书法,太可笑。在不准别人变形之前,必须先指出你认为的、不可变的标准形,即每个字的原形。试问,你做得到吗?单字的夸张变形,在追求个性书风中,也十分重要。相对于一个字的点画来说,整体结构的变化才是根本的变化。用建筑来比喻,使用同样的梁柱砖瓦材料,但由于结构的不同,却会造出风格样式截然不同的两座房屋。可以说,每一种书体的风格史,也是一部变形史。因为一件作品的整体审美追求变了,其个体--单字的结构也不得不变。这种可变可塑性,给书法创立新风格提供了无限的可能。需要声明的是,变形也有好坏之分。但变是必然的,不变是不行的,也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响拓”或印刷品。好的单字变形,必须服从于通篇整体形式的需要。而整体形式,又必须服从于审美意境的追求。 赞 (0) 相关推荐 煞费苦心,为了证明王镛的高明,曾翔大赞其笔法 传统书法有变和不变两部分,不变的的东西不用说,就是汉字的基本结构.笔法等等:变的部分就是点画形态.结体.章法.墨法等等.不变的是基础,变是为了适应时代.如果不该变的变了,就会动摇书法的根本.创新书法就 ... 书法未入门,王镛坚持用小笔写大字,与古人正相反 当代书坛除了中书协是一大派系,还有一派是美院系.这两派既然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点是他们都推崇创新,不同点是中书协只取汉碑.魏碑的形,创造了丑书:美院一派更多引进西洋美术观念,创造了艺术字,或者叫艺术书 ... 画字不可取,王镛用小笔写大字违背传统,不是正路 很多人批评中央美院王镛教授的字,不仅因为他的字太过另类,还在于他写字方式也离经叛道.但凡深入过传统书法的人都知道,写字的时候,毛笔是不能用到笔根的,把毛笔按到那种程度就不是写字,而是抹字了.这样写出来 ... 王镛:我很气愤,还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书法是手艺活,不是艺术 书法到底是什么?是手艺活?是技术活?还是一种书写的艺术?其实,在人群中,不管是写字的还是不写字的,不管是文化人,或不是文化人,大都认为书法是书写中的一种手艺活,就是看谁写的字好看不好看,或是与古人像不 ... 王镛教授:书法是艺术,不是简单地写字,艺术是少数人做的事情 中央美院教授王镛曾说,书法是一门用汉字书写的艺术,它不是说你用毛笔写个通知张贴出去就是书法,那样的话只能叫写字,跟艺术无关. 对于王镛的这一种书法观点,曾经也引起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强烈反对.一些书友也 ... 不要小看了王镛的书法,其中隐藏的奥妙只是你没看懂 人们在学习书法时,总是要以前人的经典作品作为临摹或学习对象,从中获取书法中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中,笔法.字形.章法等都是最为基础的,也是必须要学到的.但是,在学习到了这些基本要素以后,还要进行提炼加工 ... 王镛先生仅此一次的篆刻示范的视频 王镛,1948年3月生,山西太原人.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1981年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 ... 王镛:什么是丑书?我们受王羲之书法的影响太深了,分不清美和丑|颜平原|米芾 2021-04-30 06:50:05 来源: 解说人文 当代书坛上一直在争辩书法的美和丑,许多人认为,只要是接受或研习传统的书法,大都是美书,而所谓当代人的创新作品,大都是丑书.对于这个辨认仍然莫 ... 王镛|“书如其人” 古人讲"书如其人",我也强调作品是人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的一个综合. 看一张作品的话,很难反证出来,因为他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和人品联系起来,比如说这个人思想低级,但他挺认真地在 ... 王镛:林散之是当代草圣,名不副实,因为他写的不是草书|王羲之|书法|行草书|草书|林散之|王镛 林散之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在书法方面,擅长草书,由于他在书法方面出名很晚,可谓是大器成,有行内人指出,林散之之所以出名较晚,主要是他在出名以前一直在"修养",积累了技. ... 王镛:从砖文看中国书法变革! 中国书法的历史告诉我们:书体的演变,总是出于人民群众在使用文字的实践中趋于简便的需要和美化的追求.所以,民间书法能最直接地向我们展示这一衍化过程的各个断面. 而砖文作为民间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有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