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虢城庙会的滋味
【作者简介】
吴汉国(笔名:自得趣翁,孝义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
孝义市大虢城村与汾阳市小虢城村隔河相望,历史上同属孝义县管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山西名胜志》记载:"瓜城在县北十里,本虢城也。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乃筑城以居之。"由此可见,虢城的建立,比建成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的孝义县城还要久远。
今年3月下旬,孝义微信群热传:大虢城一位热心公益的老板请了省晋剧院一团的戏,为阴历二月十五的庙会助兴,从十三起到十七,连唱五天九场。戏单显示,孙红丽、栗桂莲、蔚淑珍、陈转英等新秀也在其中,这便引发小老儿兴趣,3月29日下午,从新城骑行五里地前往探访。
时近黄昏,早有戏迷扶老携幼来到龙天庙戏场。
靠前占个好地方,为自己也为亲友。
忽见一少年可爱,由台口一角攀爬而上。
那路数,那神态,俨然就是少年时的我。
转入后台,只见戏装、道具各归其位,犹如我小时候见到的情景。
貌似村民模样的一位老人很负责地帮助看管。
山门外红灯高悬,做买卖的四下排开。这情形,酷似六十多年前我在城隍庙赶会的场景。
第二次来大虢城,是庙会的正日,中午刚过,戏已散场,龙天庙外摊点冷清。
村里的集市依然热闹,东西向窄街撑棚搭帐,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各类小吃排列南北,挤挤擦擦几无隙地。
客商来自汾、孝两地,也有介休和西山县的商贩。
当晚再来,圆月皎洁,龙天庙外人来熙攘。
原任村支书老张领我挤进戏场,放眼望去,一张张被映红的脸庞,密匝匝地从戏台延伸至大殿。多少游子融入其中,与父老乡亲同乐!
新改建的戏台宽敞,正在上演经典剧目《芦花》,剧中人闵德仁由丁派再传弟子孙红丽扮演。其唱腔、作派与享誉三晋的张鸣琴有几份肖似。张鸣琴的唱腔圆润,中气十足,声韵如行云流水,气象似春风浩荡,被誉为丁派须生中的"鸣琴腔",是继丁果仙之后少有的晋剧须生。孝义人爱看《芦花》,除却丁果仙、张鸣琴扮演的闵德仁,就数杨红丽和孙红丽了(俱为国家一级演员)。
老支书(右)领我进厢房休息,在那里,他向我介绍了在场的慈善人李老板(左)。
厢房墙上挂着一帧帧李老板与晋剧院演职人员的合影。
可以看出,李老板请晋剧院为本村庙会助兴始于2012年。
2013年庙会,年逾古稀的晋剧名家王爱爱(前左二)、刘汉银(前右二)也曾前来助演,李老板面子够大。
老支书还领我瞻仰大殿、偏殿诸神,佛、道供于一堂。
大殿台基看戏的人们或坐或站。
有人闭着眼睛随台上的演员哼哼,这令我想起父母看戏时的神情。
二月十六,第四次来看热闹。正值中午,戏还未散,人满场院。
钟鼓楼上都挤满了人。↕
大殿台基上老人家多。
左右柏树荫里,一伙人端着茶杯悠悠地看戏、听戏。
猫在鼓楼树荫地里的几个人,眼睛不离戏台,能不能看到台上,也许不那么重要。
这天上午的压轴戏是《八珍汤》,又名《三进士》。说的是明代张文达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是一出彰显人性善恶的悲喜剧,极具观赏性。↕
扮演老旦的蔚淑珍,戏份重,唱功硬,不时博得满场喝彩。
饱受长子夫妇迫害的贫妇孙淑林,最终与做了大官的丈夫及其二子原谅了长子夫妇,全剧以大团圆收场。↕
戏散后,春阳如炽。
远道人呼朋唤友,点几个炒菜,喝一瓶老酒。
那场面,看着很是温馨!
饭菜也简单,却是家乡人最爱。↕
二月十七晚,是晋剧院演出的最后一场,小老儿于晚上八点第五次来,再品尝一番北方社戏的滋味。
当晚的《名家演唱会》阵容庞大,群英荟萃,金声玉振,响遏云天。山门过道,人流汹涌,只闻清音,不见花容。
挤上前,前胸贴着后背,一点动弹不得。
满场子人头相挨,小老儿知难而退。
山门外的小吃摊香气四溢,炒碗秃、炒莜面、炒拨面的火舌,恰似金蛇狂舞。↕
油炸肉串琳琅满目。
烧烤大虾色香味美。
还有什么“上海鸡柳”,小老儿不知其味。
倒是小孩子们懂得多些。
葱花大饼油烙呲呲作响,一望而口舌生津。↕
烤红薯光顾者少,庄户人不稀罕这个。
猛然又见旧城东关卖羊醐腊的老韩,这可是正宗的传统小吃。
老韩为人实在,你可以从他的一碗醐腊吃出诚信。↕
一位卖零食的老妇头戴矿灯。
秤东西时,自然看得一清二楚。我笑着为她拍照,她也笑脸迎人。
老支书家的院子就在戏场隔壁,从他家巷道到院子,各种脚踏车排的满满。
临别时与这位相识三十年的老朋友合了个影,返程路上,一直反刍着大虢城庙会的滋味,不似当年,胜似当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