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助力乡村——中国美院赴宁波市儒雅洋村实践调研日志

带队老师:杨寯 刘新成

团队成员:张清羽 汪子航 肖雅楠 徐嘉蕾

2021年7月11日至7月18日,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授牌象山县“中国美术学院乡土学院”的契机,来自建筑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的10名师生组建实践小分队,共赴宁波市象山县儒雅洋村开展为期8天的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

团队合照

据悉,早在今年4月,小分队部分成员就受象山县统战部邀请前往儒雅洋村实地调研,后依托“乡土学院”并经象山县统战部、县旅发中心牵线搭桥,小分队于7月11日再次前往儒雅洋村进行实地调研以及落地项目建设工作。

一、整村考察调研

7月11日,小分队历经近5个小时的路程抵达宁波市象山县儒雅洋村,稍作安顿后,大家便立刻前往何恭祠堂与当地领导进行座谈。首先县旅发中心副主任张建军就10位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我校与象山县依托“乡土学院”共同打造象山县“最美海岸线”等校地合作项目的基本情况,随后村两委领导和当地竹刻非遗传承人朱宏苏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儒雅洋村悠久的历史和当前的发展规划及困境,并表达了对振兴乡村的迫切需求,期待通过艺术赋能让儒雅洋村焕发新生。

与当地领导座谈

座谈结束后,村干部们和竹刻非遗传承人朱宏苏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儒雅洋村的古建筑和竹刻文化馆。

参观儒雅洋村古建筑和竹刻文化馆

当晚,团队就对白天的整村走访调研进行梳理和复盘,针对目前村内发展的困境和需求,以及在有限时间内可以为村里做哪些具体的事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头脑风暴。

团队讨论方案和头脑风暴

最后,根据调研过程的所见所闻,以及村内陆图综合考量,小分队决定将村内人流量最大、活动最为频繁的菜市场附近定为主要改造地。团队成员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决定围绕主改造场地配套创新设计一把毛竹长椅、手工搭建一座休闲凉亭、创意打造一个潮流集市、精心策划一场艺术展览。

实地走访调研村庄情况

二、设计毛竹长椅

通过走访调研,团队发现在菜市场这一区域早晚都聚集大量村民聊天休憩,但是周围缺少落座设施,村民往往要自带板凳很不方便。在进一步实地考察后,团队发现有很多人也会坐在附近的防撞栏上,但这些钢管老人坐上去不舒服、缺乏美观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同学们想能不能将其同村附近随处可见的毛竹相结合,设计一把既美观实用又能将村内的防撞栏充分利用起来的创意毛竹长椅。在将初稿同村内的能工巧匠多次沟通、实验后,最终团队完成了这一创意毛竹长椅的成品并推广。

团队同村里的能工巧匠沟通、调整方案

毛竹长椅成品

毛竹长椅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利用

三、搭建休闲凉亭

在专业教师杨寯老师的指导下,团队决定在菜市场前的一块空地搭建一个兼具实用性、美观性且环保的公共装置——休闲凉亭。整个凉亭的搭建从初步创意设计到落地搭建完善,历经了1.0版到5.0版的蜕变,凝聚了团队的集体智慧和辛勤汗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亭子搭建所用材料的极其环保,都是从村民们家收来的废弃的床架、木板、竹帘和山上的毛竹构成。由于收来的竹帘有些许破旧,同学们将每一块竹帘清洗晒干,在村民的帮助下还学习了编织手法,在对每一片竹帘进行修缮后再进行组装搭建。

商讨方案

勘测场地

方案初稿

挑选支撑用的毛竹

收集废弃竹帘

清洗竹帘

在村民的帮助下学会了修补竹帘

搭建原理:整体以竹帘为单元,水平向以竹帘自身边框形成三角形的交织悬挑竹架结构模数,垂直向以三个支撑点模拟雨伞结构,再以斜向竹柱加固绑定,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休闲凉亭 从1.0到5.0

村民的满意就是团队最大的动力

四、打造潮流集市

儒雅洋村一直致力于通过修缮村内古建筑群打造非遗一条街,依托当地的竹文化和竹刻非遗传承等举办大大小小的文旅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但通过走访调研,同学们发现村内活动的举办一直缺少固定的场所,同时从村民那得知村内菜市场每月只在农历逢四和九时才有周围农户前来赶集,使用率一直不高。针对以上问题,同学们集思广益,提出“国美方案”:通过对儒雅洋菜市场进行改造,以此为场地赋予“儒雅洋蓝”底色打造儒雅洋的潮流集市,既能为村内打造一个举办文旅活动的固定场所,同时又提高了儒雅洋菜市场的综合利用率,生活与艺术的巧妙结合,亦为儒雅洋村新添一个标志性场地。

改造前

改造进行中

改造后部分细节

五、举办“来看蓝”展

在打造儒雅洋村潮流集市的同时,团队也在为潮流集市的第一次小型展览做着准备。本次展览以“蓝色”为主题,团队将其命名为“来看蓝”展,整个展的内容和展区的布置与改造后的菜市场相契合。展览时间定在7月18日(农历六月初九),村里的下一次赶集。截至当晚八点,团队在工人师傅以及热心村民的协助下,完成了整个潮流集市的改造和展区的布置。万事俱备,只等赶集的检验效果。

部分展览图片

7月18日凌晨5点,团队抵达潮流集市,有别于菜摊的展区吸引了不少摊贩和村民,团队成员热情的为来往的村民做着导览,同他们交流意见,并询问他们对于毛竹长椅、休闲凉亭、潮流集市以及“来看蓝”展的整体看法。

团队导览 村民看展

对于实践期间团队给予儒雅洋村的些许增色,村干部和村民们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大力的支持,这让同学们都备受鼓舞。由于时间有限,同学们还有很多创意和细节没有完全落实,村长表示会根据同学们留下的设计创意和内容继续推进儒雅洋村的节点改造工作,也欢迎小分队再来儒雅洋村,见证儒雅洋村的变化,为振兴儒雅洋村继续出谋划策。

成员感想:

张清羽:

短暂的几天,我们做了一件难忘的事情。儒雅洋之行,于我们、村民、工匠师傅们还有村干部来说,都是一次积极的探索。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直接落地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我重新感知到了乡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了工匠师傅们的热情与认真的态度。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少不了县、镇、村三级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当然最给力还是我们团队的组员们和老师们。我期待在儒雅洋看到文化艺术焕发新生,吸引新一代、新文化、新事物走进村庄。

徐嘉蕾:

本次社会实践进行了真实的建造,涉足了校园里没有的经历和陌生的领域,体验了油漆刷墙、竹艺编织等工作。另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与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交流,设计不再是设计师单方面的设想,还要考虑场地、预算、时间和甲方的观念。虽然设计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但这也激发出了更多设计思路,因为时间因素边设计边建造的设计方式与学校里的作业非常不同,这不仅对自己有要更大要求,在团队配合方面也是很大挑战。

汪子航:

这次为期一周多的暑期社会实践跟以往我所经历的课程不同,它是真正落到眼前的作品,感受和反响也就来得更为直观,这些给我最切实的收获就是:一、设计或改造都得先从实际出发。有了现实的根基,设计所出才会像是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样,它也更可能被人们接受和适应;二、决策的重要性。队伍里需要有拿决定和做出判断的角色,游移不定是最可怕的,精力和时间都会耗费掉;三、团队要分工明确。精准分工也是减少时间和人力浪费的方法;四、外部支持的重要性。感受最深的是村里对我们的支持,这也是顺利实现我们设计的一个推动力。

肖雅楠:

我对于这次社会实践最深的感触是高温工作者真的非常不容易,特别是帮助我们的村民和工人师傅们,有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却手艺活一点不含糊的白发师傅,有一声不吭在角落默默做着的椅子师傅,有在烈日下满头大汗累病了的做竹筒的师傅,有一脸坚毅犹如石膏像的拖鞋师傅,还有一直仰着脖子满脸蓝漆的油漆师傅。整个儒雅洋村的村民都尽可能帮助我们,很愧疚我们为村里做的并不多。作为结束,最后一天我们在菜市场模拟了一个摊位,策划了个小展,虽说与整个赶集的氛围格格不入,但是参与过我们这次建造和改造项目的村民们看到这些照片还是很开心的,我想大概是因为这其中也有他们的付出和汗水。

来源:中国美院赴宁波市儒雅洋村调研团队

审核:刘新成

图文来源|参赛团队

编辑|参赛团队

责审|刘亚辉

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秘书处 转载请注明

欢迎来稿:新闻稿&抖音短视频:dxsxczx@163.com

邮箱投稿请发word文档附图片,图片请另发原图2M以上

请关注大赛微博“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

大赛官方抖音“云播播”(乡村文化旅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