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实验录:伤寒论九证悟透伤寒温病转变三大规律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以案说医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第67篇原创文章
经方实验录,从之前的桂枝汤论至调胃承气汤九证,其寒热进退,疾病传变,可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疾病由上传下,二是由表入里,三是由寒化热。三个规律的核心本质,在于人体津液(阳气)所以与外邪抵抗,所以正邪交争,从而形成在病位、寒热、虚实上的差异。
以上九证,本公众号前文,分别以案例解说的形式,对九大方证做了一一解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阅读。并列表如下图:
1、桂枝汤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调和阴阳、澈上澈下、能内能外
2、麻黄汤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临床实验悟透麻黄汤,明清时医家畏而不用枉死多少病人
3、白虎汤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经方实验录白虎汤医案解析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以案说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是太阳温病主方
5、葛根汤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经方实验录:葛根汤为中风伤寒津液受损之太阳温病主方
6、葛根黄芩黄连汤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经方实验录: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发无定处,需临证而辩
7、大承气汤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经方实验录:大承气汤在临床上的六种复杂证治
8、调胃承气汤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以案说医:寥寥三味中药组成之调胃承气汤,何能以一御万?
9、小承气汤
莲花笙,公众号:六吉堂以案说医:小承气汤证的临场妙用
第一原则:外感疾病传感由寒化热
太来伤寒注家以为太阳温病为阳明病,但其实在伤寒论体系里,温病尚在太阳病范畴之内,明显与阳明病之症状不同。
太阳温病条言“不恶寒”,葛根汤条言“恶风”,如果说葛根汤证为太阳温病方,那么上述不恶寒与恶风似乎自相矛盾,但从本质上看并不矛盾。在伤寒论里,风寒为互称,恶寒重时恶风为轻,恶寒为重时,恶风为轻。
如果将温病及葛根汤二条合一之后,即成“恶风不恶寒”,也就是“微恶风寒”,简而言之,则为“微恶寒”之义。而正因为尚有微恶寒之证,所以尚在太阳病范畴,表现为太阳病之微恶寒,兼口渴津伤之证,易于化热而入阳明,故仲圣称此为太阳温病。
历伤寒论阳明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反恶热也。”可见只有病情从不恶寒发展到恶热方能称之为阳明病,而温病阶段之但渴而不恶热之证,显然不能称之为阳明病?然则恶热者当用膏知硝黄,其但渴而不恶热者得用辛温发散之麻桂,今试排列太阳阳明之主证如下:
太阳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恶风恶寒 麻黄汤证
太阳中风 发热 恶风 桂枝汤证
太阳温病 发热而渴 恶风不恶寒 葛根汤证
阳明 发热谵语 不恶寒反恶热 承气汤证
从以上可见,病情层次何等分明。太阳伤寒当“或未发热”“恶寒”之时,完全为寒象,且不但曰“恶风”,兼曰“恶寒”,显见其恶风寒之重。
至太阳中风,即但曰“发热”,显无“或未发热”之时,且但曰“恶风”,不兼曰“恶寒”,显见其恶风寒之轻。
至太阳温病,不但曰“发热”,且加“渴”以示其津液之伤,曰“恶风”,又曰“不恶寒”,显见其恶风寒之微。
至阳明,其甚者曰“谵语”,以示其津竭之后,神经且受热灼矣,又曰“反恶热”,至此完全为热象,与太阳伤寒之完全为寒象者适相反。
从以上病症表现出来的寒热变化可知,外感疾病传变的第一原则为:““由寒化热”
第二原则:外感疾病传感病位由表到里
经方实验录认为,自桂枝至葛根芩连共六汤,病位如下所述分布:
麻黄汤证(太阳伤寒)一一麻杏甘石汤证……病所偏于肺
桂枝汤证(太阳中风)——白虎汤证…… 病所偏于胃
葛根汤证(太阳温病)——葛根芩连汤证……病所偏于血脉神经
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皆带有表证,一经化热之后,则表证悉罢,而为白虎汤证麻杏甘石汤证葛根芩连汤证之纯里证,由此可见“由表入里”为外感疾病传变原则之一。
伤寒论经方治病具有统治功能,桂枝汤之病所,言其里,则偏于胃。麻黄汤证之病所,言其里,则偏于肺。葛根汤证之病所,言其里,则偏于血脉神经,而项背为脑脊髓神经分布之地,故患葛根汤证者,其项背独强几几。
白虎汤证之病所同桂枝汤,偏于胃;麻杏甘石汤证之病所同麻黄汤,偏于肺;葛根芩连汤证之病所同葛根汤,偏于血脉神经。故白虎汤证与麻杏甘石汤证之病所发有定处,若葛根芩连汤证之病所则发无定处。诚以血脉神经本周布于一身,而一身之血脉神经未必尽病,不过病其一部。《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血脉神经较为脆弱之部,则受邪而病之谓。发于肠部,则为下利;发于舌部,则为口疮;发于眼部,则为目赤;发于脑部,则为痉或脑膜炎之类。可见葛根芩连汤之所以得泛应诸病,因本证之病所本无定处。
第三原则:外感疾病传感由上到下
麻黄汤证化热入里,为麻杏甘石汤证。桂枝汤证化热入里,为白虎汤证。葛根汤证化热入里,为葛根芩连汤证。而葛根芩连汤证白虎汤证麻杏甘石汤证化热之后,则均为承气汤证。其肠结轻,可攻补兼施,所谓和之者,是为调胃承气汤证。其肠结较重者,亦用和法,即为小承气汤证。其肠结最重者,当用下法,又曰急下法,又曰攻法,即为大承气汤证。实则三承气汤方对于麻桂葛之汗法,及白虎汤之清法言,皆得曰下法也。
麻杏甘石汤证之传为承气汤证,在以上诸实验医案中,似尚未有述及。实则此种病例虽较白虎汤证传为承气汤证为少,却并不鲜见。
经谓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热可以移肺,肺热亦可及肠。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者,即系麻杏甘石汤重证,不能解于桑菊银翘,乃传为肠热,肠热不已,灼及神经,发作神昏谵语,遂指为逆传心包耳。
根据多年临床所得,肺热传为肠热之后,其肺热每不因此而消。此时若但治其肺热,纵用麻杏石甘汤极重之量,必然无济,当急用承气汤法,去其肠热。
如嫌承气伤肺,伐及无辜,则导法甚佳(法详中卷),余屡用之获效。肠热既去,续用麻杏甘石以治肺热,乃得有济。
所以大论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条条文极似重出,当删,而事实上却有此例,奈何?甚有既下之后,而肺气自开,咳嗽自爽者,余亦屡屡逢之。
有一俞姓小孩,于某月初三日,患咽痛,红肿,兼见白点,胸闷不舒。初四日,皮肤发出细点如麻。甲医断宜清血保咽,用生地川连黑栀淡芩之属。夜间,病孩喉肿谵语,齿介齿目赤。初五日,甲医用玄参生地山栀左金丸之属。易乙医,改投解肌透痧之剂,如豆豉薄荷葛根牛蒡之属。初六日,乙医主喉痧以透痧为要,重予透发之药。初七日,痧密布,夹白疒(咅),热度更高,入夜梦呓。
乙医虑其伤津,又与存阴清热之法,如连翘银花竹叶黛蛤散等。如是延至十一日晚,痧虽回而热不退,咳嗽气粗,鼻扇口噪,胸闷不舒,神识不清,加以腹痛拒按,耳下漫肿。
丙医有识,曰:宜通腑气,径用生大黄三钱,元明粉一钱,并合透发之药,以达其余邪。其夜大便既行,神烦即安,鼻扇耳肿悉渐退。覆诊,依然用硝黄,直至粪色转黄,方予调理而安。由本案现之,凡肺热之转为肠热者,苟不设法去其肠中热结,但知透表生津,岂有济乎?
麻杏甘石白虎葛根芩连三汤证皆能化热而为承气汤证,在病所方面言,三汤证之病所为较上,承气汤证之病所偏于肠,为较下,由此吾人得外感疾病传变之第三原则,曰“由上传下”是也。大论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研究上列九方,有一事当注意及者,即此九方中用甘草者竟达七方是也。麻桂葛上列三汤既不离甘草,中列三汤又不脱甘草,下列调胃承气汤亦用甘草。因知甘草安肠一说,不为无见。
盖疾病由上传下,由表入里,由寒化热,既为必然之趋势,今安和其肠,即所以保其在里在下之津者,自为着要之法矣。至于大小二承气汤证因病已传肠,邪已内实,故不必用甘草。及其邪去肠虚,又当重用甘草以益之,不待再计者也。学者当知此九方者处同等重要之地位,各有专功,不容漠视。集此九方,即成《防寒论》中太阳阳明二经之骨干。识此九方,即能治伤寒,亦能治温病。学者将疑吾言之夸乎?吾敢实陈读者。
尤氏在泾曰:“无汗必发其汗,麻黄汤所以去表实,而发邪气。有汗不可更发汗。桂枝汤所以助表气,而逐邪气。学者但当分病证之有汗无汗,以严麻黄桂枝之辨,不必执营卫之孰虚孰实,以证中风伤寒之殊。是无汗为表实,反云卫虚,麻黄之去实,宁独遗卫?能不胶于俗说者,斯为豪杰之士!”
柯氏韵伯曰:“桂枝汤证唯以脉弱自汗为主耳。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印定后人耳目,而所称中风者又与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又曰:“予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合成痹等证,用麻黄汤辄效,非伤寒证可拘也。”其言何等精辟,然则尤氏柯氏皆能识麻桂二汤者也。
陆氏九芝曰:“葛根芩连一方独见遗于阳明者,以人必见下利始用之,不下利即不用,而不以为是阳明主方也。孰知此方之所用者宏,而所包者广也。”然则陆氏能识葛根芩连汤者也。又曰:“无人知温热之病,本隶于伤寒论中,而温热之方,并不在伤寒论外。”然则陆氏又能看破伤寒温病之画地为牢者也。
吴氏又可曰:“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侯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况多有溏粪失下,但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藕泥,临死不结者。但得秽恶一去,邪毒从此而消,脉证从此而退,岂徒孜孜粪结而后行哉?”此言超拔非凡,然则吴氏能识诸承气汤者也。
叶氏天士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氏鞠通曰:“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法曰辛凉轻平,方号桑菊银翘。虽无麻杏甘石之名,而有泛治肺热之实。苟吾人不求酷论,谓叶氏吴氏能识麻杏甘石汤可也。而吴氏之用白虎,或以化斑,或以解暑,颇具变化之观。苟吾人不吝誉语,可称之曰微有仲圣用桂枝之风,然则吴氏亦能识白虎汤者也。由是言之,诸氏皆仲圣之功臣也。
温病传遍的三种类型
从历史上数次爆发的瘟疫来看,一经传染,身体因而虚弱,影响终身康健者,为害非浅,吾人岂可漠视不顾,而不加紧预防,更可对该症无深切之认识乎?本证依其种类之不同,分作以下三类:
(1)呼吸系统类——呼吸道自鼻部以达于肺各部,均可受累,病轻者现卡他耳症状,惟身体极感疲乏,其危重者每现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炎等状。
(2)胃肠(即消化系统)类——现下痢、恶心、呕吐、口臭、舌苔、厌食、头痛、吐酸、腹痛,甚或大泻,而呈脑力虚脱者,孕妇易起流产。
(3)神经系统类——头痛、晕眩、神经痛、不眠、精神亢奋,或因之发神经炎、脑炎、脑膜炎、癫痫、精神病等。”(录二十六年二月十六日《申报·医药专刊》)。
根据以上三种类别,经方实验录提供了针对上述三种传染疾病的治疗方案:西医所谓流行性感冒之属于呼吸系统类者,即所谓麻黄汤、麻杏甘石汤证;属于消化系统类者,即桂枝汤、白虎汤证;属于神经系统类者,即葛根汤、葛根芩连汤证。
当然,以上几类方剂的适应证各有差异:白虎汤主要呈现为内外大热,其势较缓。而麻杏甘石汤证,热之中夹闭象,其势较急;葛根芩连汤证,热之中夹毒象,其势较险,正因其毒剧,故生腐蚀,毒者,所以需要以黄连苦寒,功能杀菌,故仲圣用以为主药。白虎汤证麻杏甘石汤证传自不伤津之中风伤寒,葛根芩连汤证传自伤津之温病,然则津伤者即贻毒菌之繁殖,津不伤者自可以反推,其中一贯之妙,需要医家反复体会。
六吉堂|倡导天人合一中医生活
我是莲花笙
来自秦岭深山的民间中医人
每天分享经典中医理论及临床验案
中医外治小验方
只为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以及成就人人都能获得健康的热切期盼
如果你有关于中医健康方面的问题与看法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
我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