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鹏教授的孝中生活
作者简介:
王云鹏,1968年6月生,山西孝义长兴村人,1986年毕业于孝义中学,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学专业,1992年在中科院地化所获遥感地质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科院广州地化所获有机地球化学博士学位,2003-2004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访问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际气体地球化学学会(ICGG)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气体地球化学分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973、863、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以及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奖、广州市科普创新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文章50多篇,获专利两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专著2本,主编国际SCI刊物专辑2本。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资源环境遥感等领域的研究,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名。王云鹏目前担任Nature子刊编委,并多次主持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出任会议主席、召集人和主题报告人、国际刊物专辑客座主编等。
上周收到了高中母校孝义中学寄来的纪念母校六十周年的文集《孝中六十年》,才知道母校已经成立六十年了。春节假期急急读了起来,竟然一气看完。该书图文并茂,资料详实,特别是封底那张老校门的相片一下将我拉回到30年前。
我是1983年从大孝堡考入孝义中学读高中的,刚去是74班,班主任是侯志明老师,他是非常好的数学老师,而且与我同村,她爱人秋莲阿姨与我母亲是同学,所以侯老师对我格外照顾。高一的学习和生活对我是十分新鲜的,一个是我从农村进入了城里最好的学校,心情十分激动;另外我要住校,这对于15岁的我是非常开心的。当时我们一个班住校的男生有10来个人,就住在一间大平房内,10来张床拼成一个“丁”字形的大通铺,像一个大炕,晚上挤在一起睡觉,感觉到特别新奇。另一个印象深刻的事是吃食堂,老家话叫“上灶”。当时条件还是比较艰苦,要交粮票或粮食才能换到饭票,早晚是窝头稀饭,中午是面食。一周供应两三顿细粮。不过到高二条件很快改善,细粮越来越多。那阵特别容易饿,有时打完篮球上自习前还要到教工食堂买一个馒头。学校小卖部有麻花和油饼子,但是感觉到还是贵,一般不会去吃。孝中有完善的体育设施,操场也很大,当时花在优育活动上的时间很多,我就是在孝中学会了单杠和双杠,学会了打篮球。高一的学习很快,到学期末(84年中)就要进行分班考了。《孝中六十年》中的校友名录都是以毕业时的班级分的,其实在高一时的班级并不相同。当时我们是很不情愿分班考的,刚刚混熟的同学又可能分开,但好处也有,那就是全级的同学也基本上都认识了,这一点在毕业很长时间以后才意识到。高一分班后好像没有照片,感觉到特别遗憾。我找到一张我们原74班的几个同学的合影(图1),感觉特别珍贵。
图1 孝中高74班时与部分同学合影
前排左起:李兵,张力雄,王云鹏,任年生,
后排左起:田建斌,宋小兵,陈一民,赵向平
高二我分到75班,班主任是吕吉人老师,他是晋南人,教语文,上课时操一口晋南口音普通话,个子不高,但人十分精神。烟瘾很大,两个手指焦黄焦黄的。吕老师人特别好,非常能团结学生,鼓励大家,人也很风趣,课上课下总是笑声不断。最终我们班高考成绩不错,与吕老师的鼓励是分不开的。我在上大学以后还看过他两次,2006年我们班毕业20周年聚会时才知他已经过世,感觉到他身体挺好、精神矍铄,只是有点瘦,没想到已经离我们而去,令人十分怀念。急急翻了一下影集,除了毕业照以外,我还找到一张我们几个同学与吕老师的合影(图2)。这张相片我记得是在86年春天快毕业前照的,由于是午饭后,所以主要是几个住校及在学校吃午饭的同学。在吕老师的教导下,75班气氛很好,也很团结,记得高考前晚上一起住校的曹斌突然发病,好像是阑尾炎,同学们将他连夜送到医院,并轮流到医院看护直到他出院。毕业后,我们班同学的联系也十分紧密,大学期间主要是在太原,大学毕业后,回孝义的同学很多,主要在孝义聚会。
记得我们班毕业十周年二十周年聚会时大多数同学都回来了,我由于十周年聚会时没有参加,只参加了二十周年聚会。那次非常好,参加的同学也很多,出了纪念册,对我来讲特别兴奋,很多同学都是20年后第一次见面,坐在一起同学之间是那么熟悉,好像没有分开过一样。这里要特别感谢孝义的几个组织聚会的同学,付出了很多劳动,如苏文清、任建忠、陈德明、郭际勃以及太原的郭新安等。我们每次回去也都是他们出面组织,每次也都尽兴而归。现在山西以外工作的几位同学张力雄、曹斌、任秀莲及我也是经常聚会的。其他同学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但也碰到几次。记的还是上大学的时候(87年初),在西安火车站曾经碰到在西安读书的郭改香,有一次在回孝义的火车上曾见到在太谷读书的叶圣辉,在旧城邮局非常凑巧见到二后生儿(霍永红,见图3),大学毕业那年竟然在一次校友的婚礼上见到任寿强,并到他家里坐了一下,实在是太凑巧了。
图2 孝中高75班班主任吕吉人老师与我们同学合影
前排左起:石明瑞,宋纪海,吕吉人老师,田文春,张立显,
后排左起:任继红,程厚桢,张范文,张宏斌,王云鹏
图3 在孝中操场与高75班同学合影
(左起:王云鹏,贾振权,霍永红)
75班给我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事便是我的老师了,除了前面说的吕老师,物理是韩仁富老师,他物理课讲得特别清楚,上课时总是只带一本书或一张卷子,很少在黑板上写,所有的知识都装在脑子里。他循循善诱,只是启发我们的思路,真正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下手。学生们都爱上他的课。化学是梁国威老师,他上课总爱打比喻,我现在还记得他的比喻“炒菜时有油加点醋为什么香,是因为生成了乙酸乙酯”。我的英语是阮传毡老师,他是浙江人,据说是上了清华北大,因为右派才到了孝中。他水平特别高,讲课抑扬顿挫。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在教室的后边黑板出一套题让大家作,有学生交上来他就批改,然后根据发现的问题再统一讲评。一个学期下来很多同学感觉到英语进步,特别是一些完形填空不像以前那样发怵了。数学老师张国强是非常好的老师,数学课讲得特别清晰,条理性逻辑性都非常强。政治老师宋恩斌讲课非常风趣生动,我特别喜欢听他讲的哲学。我要特别感谢生物老师叶道贞,她不仅课讲得好,还特别关心我们的志愿报考,通过上两届校友兰州大学生物系的张齐兵介绍,我报考了兰大并如愿以偿。我今天的一丝进步都与母校的培养紧密相联。
时间过得真快,屈指数来,我进入孝中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细细一想,我在孝中的生活是那么平常,那么琐碎,然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琐事将我与母校紧紧联系在一起,几十年过去了,母校的生活历历在目。如同那个时代所有的同学一样,我感觉到当时的孝中虽然条件还不是特别好。从图3可以看到,当时操场上的体育设施还十分简陋,教学与学习条件也是如此。但孝中学习气氛特别浓,学校、老师和学生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给我打下了良好基础,也培养了良好的习惯。以后工作学习的点滴进步与母校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母校给我的一切如同这篇文章中所写一件件小事一样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从寄来的材料看,母校这些年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多年连续雄居全吕梁高考榜首,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三晋名校。我以自己是孝中一员而自豪。祝愿母校取得更大的发展,为家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2013年2月13日 于广州五山